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真相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民政府开发浦东流产记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国民政府开发浦东流产记
上世纪40年代,上海浦西已随着经济的发展显得拥挤,欲唤醒浦东这块沉睡已久的宝地,首先必须解决交通瓶颈问题。1946年5月13日,汉口路上海市政府会议厅内,市长钱大钧、上海市参议会议长潘公展等市府要员以及杜月笙、王晓籁等社会名流齐聚一堂,共商越江工程建设大计。会上,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茅以升等分别报告了越江工程的建设目的和初步设计情况。后来,这一规划

梦 想 :

逾越黄浦江的阻隔

上海人世世代代尽享黄浦江的水土膏腴和舟楫之利,奉之为母亲河。然而,滔滔江水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两岸的交通往来。自古以来,人们就坐着划子、舢舨来往穿梭于两岸之间。落后的交通还严重妨碍了浦东的发展,造成浦江两岸荣枯悬殊。当浦西已是一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盛景象之时,浦东的大部分地方依旧阡陌纵横、村舍簇立,仅有一些码头货栈和若干工厂点缀在沿江地带。

随着经济发展,浦西市中心区域已显拥挤,可供拓展的空间日渐狭小,许多有识之士便将目光投向黄浦江对岸。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里就主张开发浦东,提出“创造市宅中心于浦东”的设想。

欲唤醒浦东这块沉睡已久的宝地,首先必须解决交通瓶颈问题,因此建造越江工程势在必然。在上世纪20年代末上海市政府实施的“大上海计划”中首次出现了越江交通规划的身影。1929年编制的《全市分区及交通计划》分别规划了铁路和公路穿越黄浦江工程。1931年上海地方商绅也曾与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签约在南市董家渡建造钢质浮船铁桥跨越黄浦江。但因次年“一·二八”战事骤起,上述计划均被搁置下来,最后无果而终。抗战胜利之后,上海市政府重新将建筑越江工程一事提上议事日程。1946年5月10日市政府第三十次市政会议讨论通过《筹建越江交通工程进行办法》,决议设立上海市越江工程委员会。这便有了文章开篇越江工程委员会首次开会的一幕。越江工程筹建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勘测并选定桥梁或隧道地址、绘制浦江两岸地形图,然后通过钻探了解选定地点的黄浦江地质情况;第二期,设计工程图样、编制预算、拟定工程计划、完成招标、发包等前期准备工作。

5月14日,即越江工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的第二天,钱大钧便离任,由吴国桢接任市长。此事虽属巧合,但给越江工程的筹划多少带来一点微妙的影响。

隧 道 :越江工程首选方案

早在1946年2月,茅以升就应邀来沪进行了实地勘察,他认为桥梁和隧道都是穿越黄浦江的可行方案。不过黄浦江的江面比苏州河宽阔得多,造桥的工程量和难度远在建造外白渡桥之上,而上海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建造隧道的先例,两者孰优孰劣,一时难分伯仲。因此,上海市政府专门组织越江工程委员会,全权负责方案遴选、勘测选址及后续相关工作。为节省经费起见,设计处工作委托中国桥梁公司代办。此外,越江工程委员会还罗致专家组成技术顾问小组委员会协助开展施工方案的论证研究。

委员会成立后,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数月后一份完整的 《上海越江工程研究报告》新鲜出炉。根据报告分析,越江工程主要有3种备选方案:隧道、低架活动桥 (桥的中孔能够自由开启,以便大型船只通过)、高架固定桥。

经反复比较、论证,1947年1月,技术顾问小组委员会最终确定隧道为越江工程的首选,工程预算约2000万美元。之所以选择隧道,专家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是出于国防安全考虑,隧道可以避免空袭的破坏,万一被毁也不致堵塞航道。其次,建造高架桥所需配套的引桥过长,林立的桥墩也会阻碍水上交通的顺畅,黄浦江的地质情况还会使桥墩基础出现慢性沉陷问题。至于活动桥,因为高度有限,须不时开启中段通航,必然影响运量。设计中的隧道起初是二车道,后来改为三车道,两个车行道,一个避车道。为避免进出口拥挤起见,在浦西建造两个入口:一个在中正东路(今延安东路)外滩,一个在中山东路(今中山东一路)。

经 费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根据预算,建造过江隧道需要约2000万美元,这么一大笔费用从何而来?一开始就有人建议由市政府发行公债。但国统区内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速度惊人,依靠公债恐难以应付开支。于是,又有人提议应呈请行政院从国家工程建筑费中拨款建造。可这样一来,免不了频繁的文牍往来,时间冗长,等钱款到账还不知是猴年马月!工商界人士提出了一个较切合实际的办法——组织越江交通公司,通过发行公司股票或债券进行融资,待工程建成后,还可以征收通过费与土地增值费。可惜这一建议并未付诸施行,因为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梦 碎 :

旧上海越江工程终成泡影

翻开技术顾问小组委员会的会议记录,有这样两个日期引人注目:1947年6月20日,第四次会议;1948年9月27日,第五次会议。从第一次会议到第四次会议,技术顾问小组委员会基本上几个月就开会一趟,怎么当工程筹备进入关键时刻,却长达15个月不开会研究技术细节?原因就是两个字:没钱!被政治、经济、军事危机弄得焦头烂额的国民党政府既无财力也无心力去真正将这么一个耗资百亿的浩大工程付之于现实。

1948年9月,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好不容易算是开起来了,但时过境迁,会议议题不得不跟随时局的变化来了个180度大逆转。为解决经费短缺的窘境,隧道方案惨遭废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架设活动高架浮桥的新方案。活动高架浮桥的建设费用低廉,仅为隧道的1/4,且不用建造桥墩,省时省事,位置可随意迁移。可是,就连这么一个已经大为简化的方案最终还是纸上谈兵。开过第五次会议之后,技术顾问们就再也没能聚首。随着国民党政府的覆灭,越江工程连同那一代人跨越浦江的梦想终成泡影。

摘自《世纪》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