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英国《卫报》特别发行了7页增刊,以庆祝印度洋上一“小岛国”10周年国庆。岛国名叫“圣瑟里夫”,由一些分号形状的岛屿组成,两个主要岛屿分别叫“北凯斯”和“南凯斯”,增刊用一系列文章介绍了这个岛国的风土人情,非常精彩。报纸发行后,许多读者打电话到报社打听怎样到那个世外桃源度假。
实际上,这个岛国根本就不存在,这只是《卫报》愚人节送给读者的礼物。4月1日愚人节是个狂欢的节日,人们会想尽办法捉弄别人,就连平日里追求真实客观的媒体也未能脱俗。素以幽默感著称的西方人连开玩笑也开得郑重其事,美国著名的“骗局博物馆”网站还曾搞过世界媒体在愚人节制造的十大骗局的评选。
1992年愚人节,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因“水门事件”下台的尼克松复出参选总统,新竞选口号为“我不曾做过任何错事,我也不会重蹈覆辙”,节目播出后,电台热线快被不满的听众打爆了,这说明喜剧明星里奇利托模仿尼克松发表演讲做到了以假乱真;1998年愚人节,美国快餐连锁店“汉堡王”在《今日美国》上刊登了一整版广告,宣称他们为美国3200万左撇子人群设计了一款“左撇子巨无霸”汉堡。广告中说,新汉堡的配料和平常一样,只是汉堡里夹的所有东西都旋转180度放置。据说,广告登出后数千人订购新汉堡。
幽默来自智慧,娱乐源于创意,愚人节的“愚”乐效果完全取决于人们的智慧和想象力,同时也折射出了人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机智与否。1996年愚人节,美国快餐连锁公司“塔可钟”宣布他们已从联邦政府买下了费城象征美国独立的“自由钟”,将其更名为“塔可自由钟”。消息一出,美国民众反应强烈,他们大多极其愤怒。当时白宫新闻发言人迈克·麦柯里被要求对此事作出解释,他却顺势打趣说,福特汽车公司已经买下了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并将把其更名为“福特林肯水星纪念堂”。
即便我们早已丰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节海吃胡喝一顿,甚至可以随时去亲吻欧洲的空气,东京的潮流,纽约的时尚,但我们对于节日的渴求仍然处于某种饥渴状态——情人节、愚人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圣诞节、万圣节、元旦、春节、元宵节……节日虽多,但人们热情不减,我们甚至有着绝对超全球化的姿态,对于传统的、舶来的、自定义的节日都乐此不疲,兼收并蓄。只因我们的生活太需要各种各样的调剂。
“愚人”并非“整人”
习惯一本正经的我们总是会把被愚和面子、自尊强拉硬扯在一起,甚至还有不少因愚人节开玩笑生气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的朋友,也不乏因开玩笑过度而遭到意外或玩具伤害导致的内外伤,迫使医生不得不发出愚人适可而止的警告。
一些曾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在国外愚人节的玩法很多,很少有让人感到不开心的。相对于国外轻松的愚人气氛,中国人在4月1日这天,每个人的神经都绷紧起来,生怕一不小心掉进陷阱里。带电的笔、口香糖和打火机,会让人“放屁”的垫子,会让双手洗出血的香皂,粘在手上甩不掉的“鼻涕”……这些整人玩具很多人都感受过,也依然是学生们的最爱。
职场人士则往往被日常事务所骗:有人休息天赶回单位上班,最后发现整个办公室就自己一个人;有人在酒吧等了一晚上,聚会的人一个都没有来,第二天被告知你被愚弄了。这种以人与人的信任为基础没有什么创意含量的愚人方式,全然没有了愚人本该有的两个关键词:有趣、游戏。
本是快乐的东西,为什么舶来之后全然变味?任何节日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基础。一些人不去探求愚人节的娱乐内涵,错把“愚人”当“整人”,带给被“愚”的人们更多的是愤怒、恐惧和不快。
如何让愚人和被愚的人都轻松欢乐,这是需要智慧的,堪称这方面楷模的应该是万网总裁张向东。张向东认为各种节日是最容易出创意的时候,而愚人节是他最喜欢的节日。2008年愚人节,张向东想到一个让他“开心死了”的创意。当用户用手机打开3G门户网站的首页时,显示的页面是颠倒的,几秒钟后,页面回归正常,上面写着:愚人节快乐——偶尔换个角度看世界也不错。想想那一天,街上许多在走路的人,忽然对着手机先扭脑袋,再把手机颠倒过来的傻样子,就十分好笑。据说,当天数以百万计的人中招,足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想让掉进你陷阱的人和你一样开心吗?那就发动你的智慧和想象力,创意一个让众人都会心一笑的愚人妙法。荒谬程度以及受到愚弄的人数是两项强有力的指标。
请继续阅读C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