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一组十分顺口、吉利的数字,但这却不是彩票号码,而是郑州的一座电厂与火车站的名字。
一
先说电厂。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国家确定在郑州重点发展轻纺工业。工业建设,电力须先行。于是,一座现代化的电厂就在距市区西北10余公里、贾鲁河东岸的旷野上破土动工。这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国内编号为363,所以这座电厂便顺理成章地被称做363电厂。据电厂老员工回忆,当年之所以选址此处,原因之一是紧临贾鲁河,可以像众多的南方电厂一样,直接用河水冷却机组,而不必再建耗资巨大的冷却塔,从而节省土建及运营成本。
电厂建成于1953年,总装机为1.8万千瓦,由三台6000千瓦机组成。用今日的眼光看,无疑属于小儿科,但在当年,却是省内最大的电厂之一,电厂发出的强大电力,基本满足当时郑州的工业建设及企事业、工厂及部分居民照明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厂后来亦几度易名,如南阳寨电厂、火电厂、发电所等,但在业内,特别是在老郑州市民眼中,还是363叫得贴切、顺口。363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符号、一种情结,难以忘却。但由于近年来国家推行环保及节能战略,关闭高耗能的小机组电厂已是必然。终于,历经了45个春秋的363电厂,于1998年被正式关闭。
如今的电厂旧址,偌大的厂区内依旧空旷,铸有“1953”字样的烟囱前不久刚刚被拆除,孤零零的主厂房犹如一座孤岛,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二
说罢了电厂,再说火车站。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根据京广、陇海两大干线的发展规划,决定在郑州市区的西北部兴建一大型货物列车编组站。站自1955年动工,至1958年第一期工程投产。为了向电厂取送煤车作业方便,在距电厂不足千米的地方设立了一个线路所等级的小车站。然而车站再小也要有个名字才行,有人便想到附近的电厂叫363,信手拈来,363便正式成为这个小车站的名称。
随着货运量的逐年加大,363车站也在一次次的改、扩建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2股道,到1965年的5股道,再至1975年的9股道,并上马列车检修业务,开办列车到达、始发业务。自1979年起,随着郑州铁路枢纽第三期改扩建工程动工,363车站再一次进行了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到1983年11月,完全新建,拥有15条股道的新车站启用,并正式更名为郑州北站上行出发场,成为目前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的主要站场之一。目前,该站场日均办理始发及通过列车约120列,占整个火车北站地区总业务量的2/5强。
昔日的363车站,地处郊外,人烟稀少,人称“北大荒”。今日的上行出发场,名换了,人多了,桥通了,楼高了,灯明了,车站已渐渐地融入城市化的氛围。这里终日车轮滚滚,人声、锤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趟趟列车次第竞发,一派繁荣景象。
三
363,郑州曾经的电厂与火车站,相依为命的好兄弟、好伙伴。在历史的大潮中,一家走向末路,另一家却蒸蒸日上,这历史的选择,让人深思,令人回味……孙建周 陈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