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1版:文潮娱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年,海子从未离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20年,海子从未离去
无处张贴的寻人启事海子诗歌进入中学教科书
海子为自己诗歌配的插图

1989年3月26日~2009年3月26日

又是三月,春暖花开。

20年前的3月26日。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一段慢行铁轨旁,一个穿着干净的年轻小伙子在那里徘徊、逗留了好长时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年轻人找出一纸片,用铅笔使劲地写下了:“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之后,一列货车呼啸而来,年轻人完成了生与死的交接。

那个年轻人便是诗人海子。3月26日,既是他的忌日,也是他的生日。从1964年3月26日,到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生命在25岁定格。

今天是3月26日,海子逝世20周年纪念日,各种纪念海子的活动相继展开。由作家出版社选编的《海子诗全集》将在今天首发;在网上,更有网友要去海子的安庆老家为其扫墓,或者赶赴山海关凭吊他们心中的海子;为了纪念这位早逝的诗人,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每年都选在海子忌日举行……这些活动或官方,或民间,或有组织,或个人自发,但都在向人表达:海子从未离去。

晚报记者 杨宜锦

海子团结起了诗歌心灵

1983年,海子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时候,徐钺刚刚出生。而在海子离开了20年后,徐钺开始在北大操办起了纪念他的未名诗歌节。“上高中时,同学们都知道朦胧诗,但了解海子的人并不多,我对海子也只是略知一二。但到了北大后,海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在具体的写作上他未必会对我们有多大影响,但海子却是我们的精神力量的来源。因为海子的存在,而让我们现代人重新解读诗歌,也因为他,团结起了诗歌心灵这股隐秘的力量。”海子在80后的徐钺眼中及北大校园,赫然已经成为一座丰碑。

据徐钺介绍,为了纪念海子,素来在秋季举行的北大五四文学社未名湖诗会,从1993年开始把时间改在了每年的3月26日。7年后,诗会成了诗歌节。今天晚上6时30分,“2009第十届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开幕式暨海子逝世20周年纪念”将正式拉开帷幕。在本次名为“半完成的海”的诗歌节的开幕式上,主办方将请来王家新、姜涛、胡续东、臧棣等10位诗人一起朗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诗歌。几位歌者将演唱根据海子的诗而改编成的歌曲《九月》、《未名湖是个海洋》、《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致二十年后的海子》。

另外,《海子诗全集》也将在此首发。徐钺说,每年来的人都特别多,现场爆满程度可以“恐怖” 一词形容,每年都会有大量外地人专程赶到北大百年讲堂参加,很多人都是站着听。

无处张贴的寻人启事

20岁的赵婧洁并不能像徐钺那样幸运地在北大那么“近距离”为海子而忙碌,但同样是海子粉丝的她,却丝毫不轻松。昨日她还和两位网友一起赶到山海关,费尽周折找到“海子石”纪念碑,然而满地的荒芜让她的心情格外沉重。她和北大的一位男生策划了寻找海子的行为艺术,印制了“1989年在此走失,至今未归”的寻人启事,然而他们的寻人启事却无处张贴。

虽然如此,赵婧洁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纪念旅程。“明天我们还要从山海关火车站步行到当年海子卧轨的地方,晚上还要赶到北京大学,希望能够参加他的新书首发式。即使参加不成那个开幕式,我也要到海子当年读书的地方看一看。”目前正在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摄影专业的赵婧洁还说,她打算拍摄一部关于海子的纪录片,拍摄将沿着海子的足迹与诗歌展开。

海子诗歌进入中学教科书

相对于粉丝,海子生前的亲密好友,西川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纪念他的至交:他收集了他所能收集到的所有海子的作品,集结出版了《海子诗全集》,并定在今天首发。

当年海子、骆一禾和西川三位好友,并称北大三诗人。在海子去世49天后,骆一禾突发脑血管破裂去世。有关海子的纪念活动像冰山般压在他一人身上,但西川在写了两篇纪念文章后就很少再公开谈及海子,只是埋头整理海子遗作,默默地进行着这项庞杂的工作,终于在1997年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海子诗集《海子诗全编》。

“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全编》就是海子的命。”西川如是说。西川告诉记者,怀有宏大诗歌抱负的海子,生前虽然对自己的作品颇为自负,但对自己作品将来的命运如何可能并无估计。海子去世以后,骆一禾基于对中国文化一般形态和当时读者对诗人的接受状况的认识,曾担心过后人无法认识海子这样的诗人。可是在海子去世2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海子的诗歌进入了中学教科书,海子的生平变成了传记。每年3月海子去世周年纪念日前后,大学校园里的文学爱好者们都会将海子的诗歌温习一遍或两遍。社会上的诗歌读者中对海子的热情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在对海子的接受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和盲点,但他始终吸引着读者,好像他从未离去。

谈及自己主编这本《海子诗全集》,西川称本书第一次披露了一些海子文字以外的作品,这就是海子自己为《太阳·断头篇》所做的插图。西川称,海子几乎没有画过画,但这些插图是个例外。读者当能从这些插图更深入地认识海子和他的诗歌,甚至体验出海子与他的大太阳的那种搭上性命的关系。

在完成了编辑出版的全部工作,《海子诗全集》首发的今天,西川则将选择最传统的方式祭奠好友:前往海子的故乡安庆,去墓地扫墓。不久前,诗人的墓地已被修缮一新。

海子档案 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海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纪念,以出版的方式

作为《海子诗全集》的编辑,李宏伟称自己做这本书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纪念海子。“上学时海子的诗给了我很大影响,2009年是海子去世20周年,我希望自己通过做点事情来纪念他,如此而已。”后来,李宏伟向副总唐晓渡说了自己的想法。唐晓渡说,正好。

在与西川聊过之后,李宏伟改变了只是简单重版的想法,而是在《海子诗全编》的基础上,以“补遗”的方式增加了当时没有收入的海子早期油印诗集《小站》、《麦地之瓮》里面的作品,以及近年陆续发现的散佚作品。

“可以说,《海子诗全集》完整地呈现了诗人的文学面貌,让读者有机会面对海子早期不成熟的作品,这也为研究者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素材。”在李宏伟看来,即使面对如今图书市场诗歌书刊的不景气及人们心中诗意被淹没,《海子诗全集》的出版也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人们对诗歌的冷落,李宏伟称其实不仅仅是诗歌,纯文学、严肃文学现在都有同样的窘境,但并不糟糕。“前段时间还在和朋友们开玩笑说,人一工作后就不再诗歌化,变得越来越散文化,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从不同侧面打磨着我们,但我们心中的诗意并不会被完全消磨掉,一旦有合适的契机,诗歌就会在我们心中迸发。”他解释说,其实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读诗的阶段,虽然对现在的读者来说诗歌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一定会有让他们刻骨铭心的诗句。

[ 三言两拍 ]

飞翔的诗人

海子说,我希望成为太阳的一生。但这个急躁的朋友只体验了太阳的一头一尾,他扔掉了它的中间部分。太阳的中间部分是从容的,是缓慢地完成着自身的。海子忍受不了从容和缓慢,他异乎寻常的、快速的才华和随之而来的激情,使他一开始就被日出与日落的辉煌、感伤、急剧的上升、下降和鲜红给吸引住了。

海子就是在这个理想化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抒情并建立自己诗歌理想的帝国。他称自己是这个帝国的皇帝。他强迫自己加速前进。海子是一个在天空高速飞翔的孤独的飞行侠,他捧着中世纪和农耕时代的镰刀和铁锤,也怀揣着更为古旧的取火的燧石,这与我们真实的大地和真实的天空之间有了巨大的裂痕。当他厌倦了这一切,但出于长期飞翔的原因,他找不到真正的土地在哪里了。土地不是天空,土地既不是天空的另一种形式,也不是天空的镜子——这是有着过多才华的海子不屑于弄明白的。

马蒂斯对杰克·德·弗拉姆说:我想我要死了,这不公平,我做过使我不死的一切事,但可能还是不会成功。海子想成为天空的一生,他写了那么多不朽的诗篇(太阳会死吗?当然不会),但他还是离我们而去了,他已经彻底地懒得理睬我们这些无力理解他的俗人了。这也是不公平的。而对于马蒂斯的疑问,弗拉姆则有另一种说法:“如果我很快就死去,我的作品将没有屋顶。”

海子的作品有屋顶吗?海子的作品还需要屋顶吗?敬文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