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真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目中无人”的远征将领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目中无人”的远征将领
孙立人(左)与外国友人会谈

“远征军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误解过,他们就是那个战场的主力,我想借这部作品向所有的中国军人致敬。”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编剧兰晓龙说。这部近日火爆荧屏的电视剧,第一次触及了在中缅边境抗战的中国远征军这段历史。

1942年2月,10万日军入侵缅甸,缅甸战场上打响了大规模的保卫战。驻缅英军向中国求援。为了援助缅甸的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也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从2月16日起,中国派遣10万远征军奔赴缅甸……

在这场赴缅战争中,如果要例数中国远征军中的名将,孙立人无疑是第一人。传闻中,他个性目中无人,但也许正因此,才成就了他的屡屡奇功。

■不畏日军十倍兵力,救出被困英军

仁安羌一役,孙立人一战成名,震惊西方。

1942年年初,中国远征军首次进入缅甸,与盟军一起抗日作战。由于1942年4月日军偷袭腊戍成功,切断了我方后路;再加上盟军指挥失策,协作不力,16万盟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由主动陷入被动。中国远征军的首次入缅作战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的。

而在这第一次缅甸战争中, 仁安羌大捷是盟军唯一的一次胜利。

1942年4月12日,英军一个师被日军7000多人围困在仁安羌,该师师长断定自己突围无望,在无线电里绝望地喊道:“我们快完蛋了,将军。没人能挽救我们,除非上帝显示奇迹。”

孙立人的新38师师部此时正驻扎在乔克巴当,其主力已被杜聿明调往前线,孙立人身边只有刘放吾的113团和杨华的特务营。但他收到求援电报后果断地带着这一个半团、七八百人,赶往仁安羌增援。

18日凌晨孙立人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解除了7000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1000人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的战绩轰动全球。罗斯福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违背军令率部撤往印度,途中收容难民

仁安羌大捷后,英军决定撤出缅甸战场。在撤退中,孙立人与他的长官杜聿明就撤退方向发生冲突。

杜聿明见部队有被敌包围的危险,急令各部经由孟拱以西、以北经野人山退入云南国境,并要新38师继续殿后。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困难……

两人意见未能达成一致。杜聿明带部队从野人山撤往云南。进入野人山的残部,弹尽粮绝,饥寒交迫,在原始热带丛林中艰难跋涉,与野兽和热带传染病进行殊死的拼斗……一个半月前出征时浩浩荡荡的10万之众,仅残剩4万多人,那6万人多数不是在战斗中死伤,而是在溃败中被俘虏、被炸死、被饿死和被传染病夺去生命……

孙立人没有执行杜聿明的命令,他带领新38师跟随英军撤入印度利多。在撤退途中,他亲自端起冲锋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打垮日军多次阻击。他的一师人马,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而且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一同退入印度。孙的这一做法,令英军长官史迪威连呼“OK”,称赞不已;却引来杜聿明对他的极端不满。

■安排军事表演,英军看后肃然起敬

5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军忘恩负义,顿时怒火填膺,下令部队准备战斗。

刚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军师长正在该地医院治病,闻知情况后,警告当地英军将领说:“这支中国军是能打仗的,不信你去看看再说吧!”英军将领将信将疑来到新38师营地,孙立人拉出一支仪仗队,在营门口迎接。200名精壮士兵,往营门口一站,就是一堵墙。士兵们军装是破了点,但枪支雪亮;个头是矮了点,但精神饱满。仪仗队前头,摆着2门小钢炮,4挺重机枪。英军将领大为惊异,他见过从缅甸败退回来的英军,为保老命,不用说枪炮,连衣服裤子都扔掉了,只穿条裤衩跑了回来。而中国士兵硬把钢炮和重机枪都扛了过来,真是不可思议。英军将领问中国机枪手是如何把重机枪扛过来的,中国兵立正大声回答:“武器是我们的生命。人在武器在。”孙立人接着领英国人参观营房,并安排了军事表演。英军将领看完后肃然起敬,态度为之一变。

第二天,新38师军容整齐地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表欢迎。

摘自《孙立人回忆录》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