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9版:文潮娱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关于曾经的文学热
关于专业作家
……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格非(先锋派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关于曾经的文学热
关于专业作家
……
贺雄飞(民间出版家、文学批评家)文学已变成圈子化的消遣

关于曾经的文学热

关于专业作家

……

日前,先锋派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在谈到文学现状和专业作家时,言辞激烈,称中国文学已经沉寂,繁荣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而且“文学热”没必要再来。同时,格非还认为,所谓的专业作家就是一个怪物,“拿工资”的作家会越来越少。

关于曾经的文学热,关于体制内的专业作家,文学圈内的不少人有话要说。这是思维的碰撞,也可以算是小范围的思想沙龙。晚报记者 梁晨

“文学热”不会再来

专业作家是“怪物”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被赋予许多重要的意义,“文学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格非认为,文学曾经的“繁荣时代”不会再来了,也没有必要再来了。“文学从来都是这样的东西,你说它重要,它也不重要;你说它不重要,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却很重要。不过,没有它,也不是不能生存。”格非说,中国文学在19世纪时最为重要,这说起来让人感到吃惊,当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对很多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梁启超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中国的小说不发达。今天的人来判断梁启超这句话,你可能觉得很荒谬,可是他真的说了。这种说法极大地提高了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地位。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不单中国重视,全世界都重视。不过,那个时代仅仅是人类漫长历史上的特例。”虽然中国出现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很好的作品,但也曾在历史上长达几百年没有出现好作品,这是很正常的。

格非说到“拿工资”的作家时言辞激烈,“所谓的专业作家就是一个怪物。”对于体制内的作家、签约作家,格非认为“享受这样待遇的人以后会越来越少”,而抛开一切、不顾生存问题想去当作家的人则“太自私”,“谁来养你,你的父母吗?”格非说,他自己就是一个业余作家,靠教书可以养活自己。“假如我可以靠稿费生活了,我的钱够用了,我也可以辞掉工作,专业写作。”

贺雄飞(民间出版家、文学批评家)

文学已变成圈子化的消遣

对于格非的观点,贺雄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学热不可能再来了,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现在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以及网络的发展让各种各样的先锋观点蜂拥而出,作家的反应速度跟不上了,当他写的作品出来,可能已经落在潮流之后。此外,目前的出版物种类比上个世纪80年代丰富得多,而且现在的很多作家丧失了生活,缺少生活体验,没有思想深度,靠感性创作,不真实的作品内容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文学不能与潮流合拍,不能引领潮流,谈何热起来。”

贺雄飞接着阐述:“中国作家没有让文学再一次热起来的能力,像现在风靡校园的玄幻小说,其实毫无社会价值,但可能跟青少年的心理贴得比较近,暂时成为所谓的潮流,但这并非文学热,只在小圈子少数读者中有市场。其实不只是80后作家没有实力引领文学热,就连现在的余华、贾平凹、张抗抗、王安忆等很多中流砥柱的专业作家,都写不出好东西让文学再热起来。因为现在产生不了像托尔斯泰那样有深度、有思想的作家,没有这样的氛围和环境,那些期望文学热能再来的观点简直就是闹笑话。”

贺雄飞认为,目前的文学属于圈子化的东西,在作家这个小圈子里相互吹捧一下,有作家出一本书,彼此相互送送,能卖出三五万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销量。文学已经变成消遣性的选择,不再是所有人都关心,没有人会像以前那样高谈阔论了。

对于专业作家是“怪物”的说法,贺雄飞表示:“专业作家不只是怪物,肯定会消亡!我觉得作协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个作家没有出名前,需要作协的挖掘、培养、推荐,但作协不搭理你;一旦成名后,作协开始吸纳你,培养你,有些作家个性化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没有了,被抹杀掉了,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了。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郑彦英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文学院院长)

有分量的作品大多由专业作家创作

说起当年出现的“文学热”,郑彦英很有体会,“那时候作家谁要出本书,像张一弓、二月河等作家的小说写出来,不只在河南,外地的读者很快就会知道。”对于文学的繁荣时代,郑彦英解释说,当时传媒比较落后,电视、电影也不发达,更别说网络,文学作品是老百姓平时最容易接触到的东西,读书是日常生活里最重要的消遣方式,因为没有别的选择。“如果文学现在还像那时候那样热,才叫不正常的现象。”

对于专业作家以后会越来越少的说法,郑彦英表示,专业作家确实越来越少,但现在并不是人们都不想加入作协,还有很多人愿意进,但有的省市不再分配专业作家编制,专业作家的数量自然减少。郑彦英称,那些认为专业作家写不出有价值的好作品的说法有失公允,“现在有分量的作品大多还是专业作家创作出来的,像《乔家大院》的作者朱秀海以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周大新、柳建伟等作家,都是专业作家。”

孙睿(青年作家,幽默杂志《逗》主编)

80后、90后不必削尖脑袋进作协

青年作家孙睿先后创作《草样年华》《我是你儿子》等多部作品,与韩寒、郭敬明等人一样,在青少年读者中呼风唤雨。孙睿认为“文学热”不会再来的说法很有道理,“现在出版物的种类、数量很多,而且电视、电影等也会分流读者。”说到专业作家会越来越少时,孙睿表示,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现在谁都可以写,出书变得很容易,“80后、90后都在写书,谁还会在乎作家身份?”

至于“拿工资”的作家减少还是增多,孙睿称他曾有机会加入作协,但自己没有选择加入,“想写就写,不想写就停笔,可能作品的文学性更高。如果进作协了,对写作有限制、有要求,难免受影响,写不出文学价值更高的作品。”孙睿认为,如果为拿作协每年2万元的工资写东西,不值得,“我们的前辈如果选择进入作协,那是他们那代人的生存之道,他们需要归属感。我们不能因此说专业作家就是怪物,如果80后、90后还削尖脑袋往作协钻,那才是怪物呢。”

张俊鹏(郑州城市之光书店经理、文化沙龙策划者)

作品好坏与作家身份无关

说到文学热会不会再来,张俊鹏从书店老板的角度说,当初的文学热是有特殊背景的,当时刚改革开放,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较少,又有国外的作品刚进来,禁锢打开,出现文学热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将来文学会不会再热起来,这很难判断。格非说得有点过于绝对,以后的文学会怎么样,谁都不清楚。”张俊鹏表示,文学从来就没有极其冷淡过,如果国民没有基本的文学素养,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文学肯定是永久性的,不热并不表示它会消亡。

对于专业作家是“怪物”的说法,张俊鹏不想作评价,“不过,放眼当今世界文坛,中国现在确实没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和人物。”至于专业作家是否会越来越少,张俊鹏觉得这与能否创作出好的作品关系不大,而且很难判断体制内作家和业余作家谁创作的作品更畅销。

[ 有此一说 ]

应当少设立“无限期”专业作家

即便身在专业作家体制内,王蒙还是觉得这种体制是有一些弊端的,“首先是生活与创作的关系,生活是主体,在先,然后是创作,但是对于专业作家来说,似乎写作才是主体,生活实践反倒成为第二位的事情了。”

“一个所谓专业作家的代表作,恰恰是没当专业作家之时写出来的,而当了专业作家之后,几十年过去了,乏善可陈。”王蒙曾建议多设立“有限期”专业作家,少设立“无限期”专业作家,“因为从理论上说,专业作家应主要靠稿费生活,从体制上有利于保证专业作家队伍的流动性和严格选择性。”

同时,王蒙还认为“文学的成批成捆,作品与作家的成类成风,人物的批量生产,是很恐怖的。”毕竟,越是伟大的作家个性越是强,伟大作家的价值全在于他的唯一性,有哪个作家能有另一个备份呢?

[ 三言两拍 ]

我们再也无法回去

上周末,让无数影迷念叨不停的《东邪西毒终极版》终于上映了,虽然演员还是那些演员,导演还是那个导演,摄像还是那个摄像,但此版已非15年前的彼版。虽然影片力图再来一次经典,然而影迷却依然沉浸在旧版的对话中回味不已,一如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个热爱文学的年代。

曾经的那个年代,我们都爱文学,我们读托尔斯泰、普希金,我们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们为《红楼梦》里的红男绿女嗔笑怒痴,我们都会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立志成为文学青年的我们,也会订上一份《人民文学》或《收获》……那时,“文学”一词于我们眼中,如同纯洁的青春一样神圣无比,不容侵犯。

然而好景不长在,好花不长开,滚滚时代车轮无情地碾过文学的脆弱,“文学”一词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招牌,伴随着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玄幻文学、青春文学等的喧嚣和热闹,迎着时代的大风招展,好不热闹,只是此文学已全然没有了彼文学的纯洁和神圣,此读者也已没有彼读者的单纯与热爱,文人间的追名逐利、口诛笔伐,还有那些聒噪不堪的唾沫星子,日渐多了起来。等我们终于想起了那个很纯很纯的文学的时候,“何日君再来”的念头只是在我们脑海里一闪而过,“纯文学”这个初恋情人真要来了,我们说不定还要思量一下:“生计”这位现任太太是否愿意接见她呢?

那个时代,那么纯真的文学热和文学梦,我们再也无法回去。

杨宜锦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