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志愿“梯度”十分必要
高考志愿的填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其不仅关系到考生能否被理想的专业所录取,更会影响到考生未来的职业去向,甚至整个人生和事业的发展。那么填报志愿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在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哪些?如何提高志愿填报的成功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河南省实验中学的特级教师李功毅。李老师结合自己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晚报记者 吴幸歌
提前搜集相关信息
高考志愿的填报其实是一个从信息搜集、资料准备到自我认识、综合考量的复杂过程。因此,李功毅提醒考生和家长在高考之前就要着手一些信息的准备,提前圈定部分学校和专业,不要等填报志愿时才临时“抱佛脚”。
对已经“圈定”的学校,除了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师资状况、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外,还要了解学校所在省(市、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数和招生专业,搜集近年来目标学校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平均分、分专业录取分以及实际录取人数等数据。掌握了这些基础信息之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平时学习成绩、统考分数、实考发挥情况等,大致推断出自己在本校、市里排名,在实力相当的基础上考虑学校。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在某个省(市、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招生专业都有一定的延续性,每年的变化不会很大。考生如果基本‘锁定’了报考的学校,可以参考近三年来该校某些专业在该省的录取分数线高出相应批次省控线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报考。”李功毅说。
因为第一志愿是考生挑选高校意愿时最具倾向的表达,从录取院校来说,绝大多数招生院校都希望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从录取程序上看,首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从近几年录取结果看,绝大多数院校(专业),特别是重点大学、热门院校、热门专业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为85%以上,有的已接近100%。因此,李功毅提醒考生在填报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填报之前除了要了解该校近三年来在当地的录取情况,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结合自身做一个评估外,还要关注招生计划的变化。如某个学校,原来在本地招收60人,今年还是60人,这说明该校在本地的招生分数不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原来在本地招收60人,今年只招收30人,那考生就要引起注意,今年的录取线就有可能提高;相反,如果招生计划有所增加,那就说明今年录取机会有所增大。
此外,李功毅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还要详细了解所报院校的招生章程。有些军事院校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政治条件、相关科目成绩都有限制,在填报之前要了解清楚,以免因为这些问题被挡在“门”外。
慎重填报第一志愿
“第一志愿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意味着第二、三志愿就可以轻视和马虎。” 李功毅介绍说,由于生源充足,各学校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持续升高,但名牌学校和热门专业的招生计划有限,录取时难免与有些考生失之交臂。这就要求考生重视并填报好二、三志愿,以争取录取机会。应当把眼光放开些,研究和选择填报招生计划多、有可能愿意接收非第一志愿的学校。
“凡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不足招生计划数的学校,都要从填报了第二志愿的考生中补充选择录取新生。这就是说,考生所填报的第二志愿只有当该校按第一志愿录取后尚未完成招生计划时才起作用。”因此, 李功毅提醒考生在填报第二志愿时尽量不要选择一些太热门的学校,因为这类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生源十分充足,一般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即使选择了,也要选报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这样才能提高录取机会。
“此外,有些学校的招生章程里明文要求只招收第一志愿的学生或者只把招生计划中的30%作为录取第二志愿里的高分考生,考生在填报时尽量不要把这类学校放在第二志愿或第三志愿里。”李功毅提醒道。
二、三志愿马虎不得
所谓的志愿“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学校,由于多种因素,录取分数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志愿梯度还包括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被称为“专业梯度”。
在填报志愿时,首先要强调的是第一志愿的重要性,因为每年很多高校录取时,第一志愿就满额,所以就无从说第二或其他志愿了,也就无所谓志愿院校梯度了。填报不妥当,即使超过本一线的分数,也可能跌到本科二批、专科层次,甚至落榜。
虽然第一志愿满额率较高,但在每年的录取中,总有部分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要录取第二或第三志愿,甚至通过调剂才能完成招生计划。填报时,一定要讲究技巧,拉开梯度,慎重填报第二、三志愿。“如果缺少梯度,二、三志愿就会形同虚设。经验证明:志愿间以拉开30分的间隔为宜,志愿间梯度越大,保险系数越高。”李功毅说。
李功毅认为,拉开“梯度”的目的,在于同样的分数应该如何填写院校和专业志愿,使得考生被自己所中意的院校和专业的录取机会达到最大化。当然,考生向往的大学、城市、专业以及兴趣爱好等这些有关自身的问题,在填报志愿之前首先应该明确。
适当拉开志愿“梯度”
在高考录取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正好处在调档线的考生被录取了,而分数高者反而被退档。究其原因,除了专业志愿缺乏梯度、热门专业志愿过于集中之外,在志愿表上选择“不服从调剂”也是导致落榜的原因之一。对此,李功毅特别提醒考生,在选择“服从调剂”之前一定要三思。
他个人建议考生在填报时最好填写“同意”,尤其是河南的考生,考试压力大,升学压力大,这不仅可以增加录取的机会,降低因第一志愿落空带来的风险,对考分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考生也十分有利。
有些高分考生由于担心自己被调剂到不想就读的专业,通常都会选择不同意调剂。对此,李功毅介绍,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许多学校的招办老师在调剂之前都打电话问考生是否同意调剂,而且在调剂时也会选择专业倾向相近的专业为考生进行调剂。此外,现在各大高校,对专业的限制也不是很强,学生只要进入该校,如果对专业不满意,到校后可以申请转系,还可以通过修双学位等方式选学其他专业。因此,学生大可不必担心,如果是自己理想的学校,最好同意调剂。“但如果考生非本专业不学,那就要另当别论了。”李功毅说。
“同意调剂”不可忽视
■相关链接
高考填报志愿六大误区
误区一:盲目攀比、从众选报过高
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有的考生对自己的实力和长处估计不准、不足,缺乏信心,简单地填报低层次学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遗憾。
误区二:将志愿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
近几年招生中,有的学校(专业)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两倍、三倍甚至十几倍之多,还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专业不服从调剂的考生逐渐增多,其原因主要是受人为的、传统的、世俗思想的影响,许多人将志愿的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其实考生如果成绩不太突出,为安稳起见最好在专业上避“热”就“冷”,转而在学校上选“优”。
误区三:高分一定能被录取到好学校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按理说,都应该被录取到好学校、好专业,但事实却不尽然。原因主要在于志愿选报不当,考生填志愿时,主观臆断,盲目认为,自己是学校第一名报某某校肯定没问题,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专业,又不肯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一旦失误就很可能名落孙山。
误区四:对学校专业不了解,或望“名”生义,或心存偏见
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以为校名有着“地质”、“石油”等字样的学校,就只设这些艰苦专业,其实这些学校也有其他专业;二是心存偏见,将师范、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认为就业出路不佳,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有的学校只因为不在直辖市或者省城,考生就不愿填报。
误区五:填“服从分配”会吃亏
“是否服从分配”一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所报各志愿学校都未被录取时,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院校;二是当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系科学习。这项规定,显然扩大了考生本人被录取的机会。因为规定填报的几个院校和专业,都是有限的,如填了“同意服从分配”,就会增加上百个院校、几十个专业录取的机会,绝不会吃亏。
误区六:过分依赖长辈,甚至由父母包办
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对考生选择志愿时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万事不可过头儿。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作出某种选择,那就难免出现偏颇,甚至引发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