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登封市区出发一路南行,过卢店,穿告成,经过近40分钟的颠簸,到达位于登封最南的一个乡镇——徐庄。我们此次探访的古村落——柏树岩,位于大山深处,又经过20多分钟的跋涉,进入该村,仿佛置身于石头城中,村里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由石头砌成。
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 晚报记者 袁建龙 /文 晚报首席记者 贾俊生 /图
一个偏远的石头村落
柏树岩村隶属于徐庄乡柳泉村,位于登封市徐庄乡南部,毗邻禹州,因村庄周围全为柏树林而得名。该村历史悠久,明朝时,祖先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告成范店,后迁移至此,现有210人,以王姓居多,徐姓迁来最早,甄姓最晚,还有张姓等。
柏树岩村的风景很美,村内茂林修竹,处处可见古槐翠柏,一条小河潺潺从村中流过,小河河道由大大的石块砌成,小河上面有座小小的石拱桥,三位鬓角已染上银发的妇女正坐在石拱桥上做针线活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儿。桥的南面,一条长青石上坐着两位70多岁的老人在晒太阳。
房子的主色调是灰青色的,几乎所有房子的墙体都用大小不等的青石块垒砌而成,一些房子的房顶也是由一片一片的石头堆积而成,显得古朴又有些庄严。
坐在桥南面晒太阳的一位老人名叫王宽,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拾阶而上,走进一座院落,一个用大青石垒砌的照壁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而院内也完全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头稍作雕饰就成了桌凳。
与外界的物资沟通几乎全靠马匹
说起柏树岩,登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吕宏军异常地感慨,他说,柏树岩村四面环山,东为寨半坡,上面原有山寨,建有炮楼、窑洞以避土匪骚扰;西为南洼岭,上有马蹄坑,东南为大爷嘴,西南为南岭口,南为大路岩,北为蜗牛盖。是登封市最为偏远的村庄,道路也最不好走。
甄永今年已经74岁,按照他的话说,村里全是石头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柏树岩通往山外的一条道路很窄 ,最窄处不足一米,下面是悬崖深谷,里侧则是峭壁。
甄永家的大门门楼下放有五六个马鞍,两匹枣红色的马被拴在院外的空地上,悠闲地吃着干草。甄永说,村里与外界的物资沟通原来几乎全部靠马匹。
在新中国成立前,柏树岩村几乎没有用房瓦建房顶的房子,多是用石头砌墙,然后在墙上搭上檩条,檩条上盖草,草上糊泥的“草房”,而现在有房瓦的房子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换上的。
按照村民们的话说,他们也想用砖垒墙,但是把砖运送进来太困难了,大概在七八年前,有一村民准备建砖房,用马匹从外面向村里运送砖瓦,由于道路又窄又险,马匹不小心掉下了悬崖。
柏树村曾做过八路军后方医院
1944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登封境内,皮徐支队建立了以箕山为中心的豫西抗日根据地。因这里四面环山 ,比较隐蔽,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攻打大冶时,在柏树村建立了后方医院。
提起八路军后方医院,众多老人有说不完的话。老人王宽介绍,河西从北依次为伙房院、病号 院、仓库等,河东从南依次为重病号院、办公院、药房等。因攻打大冶战斗激烈,有时一天抬来几十个八路军伤号。 有7名重病号牺牲后,被葬在村南,禹州、登封地主武装闻风后不断骚扰,所以迁移别处,新中国成立后又迁到了徐庄烈士陵园。村民张广治家因住过伤员还被地主武装抓至白坪,后逃跑回家。据当地群众回忆,皮定钧司令员曾在此养伤, 当时医院的总负责人为李书甫,伤员有连长老孔、排长关一甫等人。
古民居,承载着人类千百年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宅子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郑州的各个角落,不为人知。本报“老宅记忆”系列报道,在让读者了解郑州老宅子的同时,也对它们加以保护。如果你有“老宅”的线索,或者了解一些“老宅”的故事,也请告诉我们。电话13838049299,邮箱zzwbscz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