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1版:郑州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麦家:忽然“风声”水起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本报记者专访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暗算》一书作者
麦家:忽然“风声”水起

晚报记者 张改华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去年10月份揭幕,特情小说《暗算》异军突起,摘得桂冠,令文坛一片哗然。

赞同者说,茅盾文学奖肯放下身段,接受新题材的加入,显示出了它的与时俱进;反对的声音则认为,《暗算》问鼎中国最高文学奖,其实是同名电视剧的功劳。

事实上,麦家曾从军17年,1986年开始写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于2002年一出版就备受好评。这些对于麦家今日的风生水起来说,都可以说是早有铺垫。而号称是《暗算》第二部的《风声》则是今年华谊兄弟最重头的一部戏, 投资与《集结号》相当,演员阵容也超前强大;喜事成双,《麦家文集》也于年初出版。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与掌声,麦家是否耐得住寂寞?忽然风生水起,是否会影响到他作为一位作家在喧嚣繁华背后的宁静与思考?

麦家近照(由受访者提供)

“小说能够代表我的个性”

在麦家的简介上,写着他的职业:作家、编剧。

《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消息刚一传出,各路媒体便纷纷出动,将这位善于写特情题材、有些另类的作家里里外外翻了个遍。这主要是因为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都是以苦难、宏大的题材为主,特情题材的加入,这是第一次,对于其作者,人们当然会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理。

于是,从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报道中,人们知道了今年45岁的麦家祖籍浙江富阳,曾从军17年,辗转6个省市,历任军校学员、技术侦察员、宣传干事、处长等职。后迁居成都,在成都市电视台电视剧部担任专职编剧。

难怪,他能把特情小说写得如此真实;难怪,看完《暗算》之后很多人都在寻找701(小说中虚构的特情机构)到底在哪儿。原来他有这样特殊和丰富的经历!很多人这才恍然大悟。

而对于不少人质疑《暗算》获奖是因为同名电视剧的火爆,对此,麦家非常果断地给出答案: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不会因为一部电视剧而评奖。因此,每每说到《暗算》,他总是自信而带点偏执地说:看我的小说吧。电视剧是我的背面,小说是我的正面,背面是没有个性的,我更喜欢我的小说。

麦家曾在郑州上过大学

在麦家的简介上,我们还会看到“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据记者了解,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就是现在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就此问起麦家时,他有些神秘地说:“我上的学校是要保密的。”而当问起他对郑州有哪些深刻的印象时,他淡然地说:“谈这些就有些名人自以为是的感觉了,好像成了名,过去的任何事情都变得重要了。其实,我不过是一个会写点东西的普通人罢了。”也许在频频面对媒体的过程中,麦家已经有些疲倦,作家总是需要宁静与独立思考的空间。对此,记者表示理解,没有再追问。

围绕麦家,北京、杭州和成都的争夺战

作品红了,人也红了,名利双收后新闻也多了。

早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投票结束时,杭州市文联就传出消息称,麦家已经开始在他们那里领工资了——这说明麦家面对北京、杭州和成都三地的争夺战终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回归故乡。三地争夺同一个作家的事件并不多见,这还要从2008年,麦家的收获之年说起。

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麦家的母校——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回校执教,并给出了正师级待遇。自然,麦家当时所在的工作单位成都市电视台也不肯放过这个大红人,为此,还有成都的网友专门在论坛里发出帖子讨论:“我们要不要留住回归杭州的成都作家麦家?”

麦家最终选择了回归杭州,他坦言,最主要的原因是杭州对文化高度重视的举措吸引了他,而且,父母年事已高,回杭州也是为了尽孝道。

的确,杭州政府为引进麦家,开出的条件十分优厚:杭州市中心一套大约130平方米的房子按照经济适用房价格给他,而且按照杭州的引进人才政策,麦家可以得到80万元的住房补贴,这些钱已足够购买该房。此外,麦家还可以得到西溪湿地别墅区中一套别墅的使用权(没有产权),在这里,他将与余华、杨澜、冯小刚、马云、赖声川、徐沛东等众多名人成为邻居。

杭州近年对文化的重举,使得这个文化底蕴本就深厚的城市成为人们频频注目的焦点。据称,此次麦家问鼎茅盾文学奖,杭州政府还会另外给麦家6~10倍的奖金奖励(本届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为5万元)。似乎所有的名利都从《暗算》而来。的确,《解密》从1991年开始写,写了11年,2002年发表时麦家在台后默默无闻,而《暗算》则将他推到了前台的聚光灯下,这个收获的过程他用了17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