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农民谷旭光站在郑开大道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的起点上,努劲地跑向一座城,跑向自己的家。这个在当日比赛现场再普通不过的画面,放在郑汴融城的大背景下,忽然拥有了太多的意味。从汴西新区的显著发展到郑汴产业带各大项目的渐次落户,郑汴一体化所带来的新的变化,已经深深影响到两座城市的精神内涵……晚报记者 牛亚皓/文 张翼飞 白韬 王银廷/图
一位开封农民的马拉松
谷旭光这次回家,与以往不同,是跑着回家的。2009年4月5日天色微亮,开封郭庄农民谷旭光换上新衣、新鞋,“扒拉了点饭”,出门坐上郑汴公交来到郑开大道白沙服务区。
第三届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即将开始。人越聚越多,红男绿女,熙熙攘攘,“像赶集”。人群中,谷旭光毫不起眼,甚至有点落寞。他脸色黝黑,胡子也没来得及刮,那火红色的运动衫和近50岁的他有点不太搭配。
要没有一个远房亲戚的鼓动,兴许谷旭光不会站在这里,“想着根本跑不下来”。报名后,每晚他都来到河南大学新校区的操场练跑步,头一天跑了5圈,第二天跑了2圈,第三天“转”了一圈,第四天站在操场边抽了根烟。
谷旭光式幽默和倔强:“第五天跑了15圈。”
没有太多的时间等着谷旭光“再锻炼锻炼”,他站在起跑线上,平生第一次夹杂在如此庞大的人群中,跑向一座再熟悉不过的城市。
“这是最年轻的马拉松,也是进步最快的马拉松”
包括谷旭光在内,超过两万人的人潮,开始向开封古城涌动的时刻,站在起跑仪式主席台上的开封市长周以忠,多少露出点兴奋的神情。
“两万人”这个数字,是本次赛事组委会品牌推广部部长、现场总指挥、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发言人徐晨革算出来的:参赛报名人数是16800多人,来自郑州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3000人,还有负责通信保障、安保、医疗救护等工作人员、媒体记者数百人。仅公交车,大赛组委会就从公交公司租来了100多辆。
徐晨革说,与前两届相比,本次赛事除了参赛人数激增(第一届6000人,第二届8000人)之外,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政府对大赛的支持力度更大了。开封市政府拿出了25万元,将获奖选手的奖金翻了一番。
另一个特点就是市场化运作更趋成熟。由于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大赛接到的企业赞助也大幅增长。而第一届举办时几乎是“裸奔”——没有企业赞助。
“从专业角度来看,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在全国是公认的最年轻的马拉松,也是进步最快的马拉松。”徐晨革说,北京和大连都已经举办20多届了,厦门也举办7届了,郑开国际马拉松赛要走上国际化道路、具有国际影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周以忠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的意义所在。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两个城市共同举办一个赛事,在国内,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是唯一的,这有助于提升两座城的形象,扩大两座城市的影响力。况且,开封和郑州都是古都,从一座城跑向另一座城,这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更现实的意义在于“这有利于促进郑汴一体化的进程”。
出席起跑仪式的郑州市副市长刘东认为,赛事加深了两个城市之间的交流,拉近了两地人的心理距离,很大程度上可称作“相融在一起”。
马拉松改变了两座城市
奔跑,向着开封的方向。谷旭光已经跑了一个多小时,他看上去有点僵硬、有点麻木。几乎有停下来想歇歇的冲动。上午11点15分,半程终点就要到了,他的脚步放轻松了。
半程终点位于郑州中牟县官渡镇连沿庄村对面。韩庆勇老汉已经在这里坐了4小时零一刻。他眯着眼看一个个奔跑经过的人。
活了大半生,韩老汉用颇具历史沧桑感的语言,来形容郑汴融城给他生活带来的改变:“20多年前我去开封,先骑洋车(自行车)到韩庄(村),再从韩庄站坐火车。后来就骑车十几里路到赵坟(村),到郑汴路搭汽车。现在,坐郑汴公交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到了。”
郑开大道通车已经两年零5个月,一体化给两座城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开封市商务局副局长刘新民向本报记者提供的开封餐饮业数据显示,2008年年营业额为50亿元,较之2007年的37亿元有很大的增长,而2006年仅有21亿元。“这微观地反映出开封GDP的增长与郑汴融城之间的关系。”刘新民说。
“近两年来,郑汴一体化对开封的整体进步有明显的促进。”最早提出“郑汴一体化”概念的城建方面专家之一、开封市人防办调研员徐铁滚说,陆续有大的工业项目在开封落户,开封也主动进行老城区改造、水系工程建设,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也是很明显的印证。
周以忠说,郑汴新区的推出,为今后两座城市的发展理清了思路。开封近两年对汴西新区做了很多专项规划。目前新区已入驻规模以上企业40多家。截至2008年年底,全部园区入驻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56.8亿元,同期增幅居全市第一,产业聚集效应已显现。
郑州大郑东新区建设的产业集聚区则以郑汴产业带为主战场。目前在白沙镇境内已有丹尼斯、河南财专等13所企业、学校在建。
徐铁滚说,郑汴一体化由于进程、速度和人们料想的有差距,这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至少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梦想。
两座城血脉相融就像马拉松:一个令人期待的过程
在路上,谷旭光已经确立了明年的梦想——跑完马拉松赛的全程。
“马拉松赛无疑给古老的开封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周以忠说,相比新兴城市郑州,开封尽管落后了,但个性魅力未减,文化血脉未断。“两座城在原有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很强,郑汴一体化就是让两者形成合力。”
徐铁滚的理解是,郑州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新开封。在1954年省会搬迁时,开封很多精英人才包括15万名干部都到郑州去了,开封失血严重。上世纪80年代,巩义等几个县(市)都划给了郑州,开封失去半壁江山。这样的历史渊源,使得郑开两座城具有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
“现在来看郑汴一体化,虽然两座城之间的融合还远远不够,但它已经刺激到开封整体观念的蜕变,这才是最深层次的影响。”徐铁滚说,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一个城市要想发展,仅有历史文化力不行,还得具备现代文化力,包括现代科技、人才、现代企业发展理念等。从这一点来看,开封缺少的郑州恰恰拥有,而郑州缺乏的开封早已有之。“所以以后郑汴融城的进程,不会仅限于各自为战的新区项目建设,势必将两座城的文化力真正融合起来。而拉近两个城市的心理距离,也绝不只是一年一度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
或许,一场大规模的体育赛事给郑汴融城带来的还有很多,在路上,不停地奔跑,本身就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