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戏迷协会副会长 戏剧评论家
刘建勋(82岁)
“人人都有一个家,而我却有三个家。一个是我们伟大的国家,一个是我自己温馨幸福的家,还有一个,就是含辛茹苦、精心培育我40多年、我朝夕思念的郑州晚报社——我的老娘家。说你老娘家,是我心底的呼唤;叫你老娘家,没有半点虚夸。40多年,你像慈母关怀儿子一样,给了我觉悟、知识、本领、才华。”这是2001年4月,我在郑州晚报社召开的通讯员联谊会上发言的前两段。这篇散文诗共56行,是我患白内障、青光眼,在河医大四附院做手术后,去掉纱布、视力极差的情况下,忍着眼疼拟成初稿,而后由护理我的三女儿誊清的。因为眼睛红肿,晚报把已经订好的通讯员会推迟了一天,让我在会上倾吐出对“老娘家”42年的感激之情。
时光易逝,斗转星移。而今我已届耄耋之年,当我的“老娘家”郑州晚报将要欢庆60岁生日时,我有万语千言要向大家诉说。
伴随“老娘家”
供稿近千篇
我原在武汉市人民银行工作,1957年下半年调回郑州,在市人民银行储蓄科编辑《郑州储蓄报》,兼任文艺宣传队队长。1958年4月29日,郑州晚报在副刊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小荣变了》。这篇“新生活素描”,记述了一个纱厂女工由挥霍浪费变为勤俭持家的故事,由郑蓝云老师(已故)编辑、而今已达“人瑞”之年的美编龚柯老师插图,之后我便对写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每隔十天半月,就要写稿一篇,而后骑着自行车,风尘仆仆地送到晚报。在通往裴昌庙街、工人路、建设路等晚报社的路上,都曾留下我蹬车送稿的身影。那时的编辑老师别提多热情了,对每篇稿子都会字斟句酌,精心修改。尽管如此,我的稿件发表率还是低得可怜,投去十篇,能登三篇也就心满意足了。但我并不灰心,我和通讯员廉春融、时仲省等定了一个口号:“中不中,只管翁(寄的意思),登了是个成绩,不登是个锻炼。”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写稿水平不断提高,加上一年一度的通讯员会,编辑老师讲课辅导,很快得心应手,每年的发稿量由十几篇提高到几十篇,我曾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受到报社的奖励。在长达51年的写稿生涯中,尝尽了苦辣酸甜,也发生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限于篇幅,仅举一例。1987年10月15日,河南省文化厅、省曲协联合举办“水仙奖”曲艺邀请赛,历时两天半,我对这次活动作了全程报道。17日上午闭幕颁奖,下午必须把消息送到报社,次日见报。大会派不出车辆,我由文化厅招待所乘102路公交出发,上车前天阴得很重,车到工人路口,已是大雨倾盆,下车后还得步行一里多路才能送到报社。我未带雨具,全身淋得啦啦流水,天气又冷,冻得直打哆嗦,但我想到稿子不能湿一滴水,就把它塞到最里边的贴身秋衣内。到了编辑部时,年届花甲的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编辑王学宾同志帮我擦去脸上的水,又倒了一杯热茶,当我从秋衣内取出滴水未湿的稿子递给他时,我发现学宾和我一样,眼睛也湿润了。
宣传“老娘家”
寄报300份
新闻界和文艺界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有一个习惯,为了使郑州晚报扩大影响,凡在该报上发表我写的人物通讯、消息或大型戏曲、曲艺活动,被报道者如果不在郑州,我都会自费购买一份报纸,迅速为他(她)寄去。50多年来,我自费寄赠对方的《郑州晚报》至少在300份以上。对于特约通讯员来说,买份报纸寄走,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被报道者的精神鼓励和安慰,则是不可估量的。1989年4月,省曲协举办“华中杯”河南坠子明星大赛,广州军区部队女演员王桂荣在这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我及时写了报道,发表后为她寄去一份《郑州晚报》,王桂荣收报时,正巧赶上该部队召开年终表模会,部队首长对她大加表扬,并对她进行奖励,不久王桂荣来信说:“我远离家乡几千里,想不到老家的报纸还这么关心我,谢谢刘老,更谢谢郑州晚报!”
最令人难忘的,是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交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刘兰芳曾应邀多次来河南参加马街书会和相声、小品、故事大赛,我自然次次写稿。凡有关她的报道,我都买好报纸,在她回京后五天内收到。寄的多了,刘兰芳对我和郑州晚报的印象日以加深。她来信风趣地说:“刘老,我可以忘掉你的名字,但我忘不掉你是郑州晚报一位‘老记者’”。中国曲协只要在河南有曲艺活动,她必然会邀我出席。我的体会是,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通讯员,必须把支持报纸和宣传报纸双肩挑起,才不愧“老娘家”对我多年的关怀和培养。
关心“老娘家”
提出俩建议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们老通讯员和晚报的关系疏远了,虽然多年没有再开通讯员会,但我们对于2002年以前晚报的通联工作终身难忘。一年一次大聚会,人人心里暖融融。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今天的郑州晚报,因为有一批年轻有为的记者、编辑,办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参加过几次戏曲沙龙活动后,感到晚报的确是人才辈出、藏龙卧虎之地。因此,在衷心祝贺之余,也想提出两点建议。
一、恢复优良传统,及时召开通讯员会,一年一次更好,关心他们的写作和生活。
二、郑州市有70多万老年人,他们是革命的财富,是青年学习的楷模,他们的生活、健康、娱乐都需要有舆论的关怀。以往郑州晚报曾办过多年老年专版,如“晚霞”、“晚晴”等,而今日报、晚报没有一个老年版,实为一大憾事。望能改变这一现状。最后代表几十位老通讯员赠诗一首:
晚报成立六十年 硕果累累花满园
通讯老兵齐祝愿 报纸一步一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