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监察部于3月20日公布了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8位官员作出处理,其中包括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原副司长鲍俊凯。4月8日,有网友曝出,就是这样一位被记大过行政处分的官员“已异地高升”,现任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
另讯 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鲍俊凯同志任安徽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是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前质检总局党组研究决定的。该同志因工作需要,未能及时赴任,于2008年12月到任。该负责人说,对鲍俊凯同志的任用,符合法律法规和党政领导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据新华社电
在宣布处分前就已任新职
4月8日,记者查阅了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网站,果然在该网站“领导信息”一栏中找到了“局长、党组书记:鲍俊凯”,其个人简历为:“鲍俊凯,男,汉族,1956年12月出生,江苏沭阳人,1982年2月参加工作,199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现任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担任国家商检局检验科技司副处长、处长,国家检验检疫局动物植物监管司处长、副司长,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食品生产监管司副司长。”
根据网站内容可以推测,鲍俊凯是去年12月就任局长一职的。在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网站上有一条消息:“2008年12月25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蒲长城副局长在皖考察指导工作期间,出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安徽检验检疫局鲍俊凯局长、方元炜副局长以及安徽省质监局有关同志参加了座谈。” 而该网站还显示,当去年12月上旬,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杰还在出席各种工作活动。这也意味着,鲍俊凯在中纪委监察部宣布处分前,在“三鹿事件”依然备受关注时就已任新职,而且受到处分之事并未影响这一任命。
“带病复出”屡见不鲜
鲍俊凯“异地高升”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认为不可思议,“太不顾老百姓的感受了”,也有不少网友称“见怪不怪,早就习以为常”。网友“大馋猫也来炒股票”说:“每一次‘带病复出’的出现,毫无例外都会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当我们区分辞职、免职、撤职之间差别的时候,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即无论冠以什么样的名称,‘问题官员’最终只是暂时离开了自己的位置。”
事实上,“带病复出”并不少见。据报道,因“黑砖窑事件”被撤职的临汾市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已复出并长期担任该县县长助理一职;“6·28事件”中被撤销瓮安县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也悄悄“复出”,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一职;“史上最牛县委书记”张志国预“带病复出”被媒体“拦阻”。
对此,有网友质疑:“我们并不是将被问责官员一棍子打死,也不是说问题官员不能继续任用。但是,一个因‘三鹿事件’这样在国内外都影响十分恶劣的食品安全事故而出问题的官员,竟然在全国人民愤怒讨伐、中央严肃处理的时候,悄悄调往异地任职,并且还升了官,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专家呼吁完善问责制度
为什么官员“带病复出”会一再上演?他们复出如何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昨日,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问责机制,制度对问责或复出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范,所以并不能说‘问题官员’复出就是完全错误的。他们很多都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受到处分,但他们在突发事件中,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问责没有规定,复出也同样没有规定。”
辛鸣表示,开始实行官员问责制已是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怎么问责更加科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据《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