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河之滨的郑州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文化历史名城,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古往今来,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华夏儿女,然而60年前的郑州人民虽然守着母亲河,却不得不喝着难以下咽的苦井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56年,斗转星移,郑州城市供水一步步地在发生着变化,如今郑东新区的水都可以直饮了,见证了这一段历史的老市民感慨地说:“郑州市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 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贺春飚 宁琳
苦井水——老郑州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解放前,郑州市没有自来水,10多万人口的生活用水主要来源是40多眼浅层水井,老百姓都是用井绳、勾担、铁桶自取井水。有钱的大户人家、商铺和官府衙门都向推水车夫买水。推车卖水是当年比较繁荣的一种职业,在南关大街东侧的唐子巷当年还专门设有“推水同业公会”。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郑州的甜水井不多,仅在黄殿坑、唐子巷、南关、裕元里西口、杜岭村、一马路北口和二马路等处有甜水井,其余大部分都是苦水、咸水井。甜水井少,卫生条件还不好,当时一般井台都很低,遇到下大雨,外面的脏水就往水井里倒灌,烂树叶等脏东西什么都有。即使这样,有的水井还被水霸所垄断,百姓要用水都得向他们交钱。
张爷爷是老郑州人,据他讲,当时很多人家都备有两种盛水的器具,一种是坛子或罐,专盛甜水,供做饭或烧开水用的,一种是水缸,盛的是又苦又涩的苦井水,用来洗衣服、擦澡。很多家境贫困的人家没钱买那么多瓶瓶罐罐,也买不起甜水,只能喝苦井水。说起从前,仿佛历历都在眼前,苦井水,成了老人心中难以忘怀的苦涩记忆。
开源引流——为郑州人民送来自来水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老百姓的吃水问题,为解决老百姓吃水困难的问题,郑州市政府于1951年9月开始筹建解放路自来水水厂,并由郑州市建设局和上海市震旦机器铁工厂签订施工合同开始施工。1953年8月在解放路(原老坟岗惠芳里)凿深井两眼,建高31.5米、容水量150立方米圆形水塔一座,150立方米、120 立方米地下式蓄水池两座,市区铺设管道12.8公里,设置公共水站24个,日供水能力3000立方米,郑州市民从此告别了吃苦水、咸水的日子,用上了自来水。
随着郑州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56年来郑州城市供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让我们从几组数据感受郑州城市供水56年来的变化:
截至2008年12月底,郑州市的日供水量由最初的每日3000立方米增加到107万立方米;管网长度由12.48公里增长到2220公里;供水面积由15.7平方公里扩大到302平方公里;供水人口从20.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326.5万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也从最初的72万元增加到19.32亿元。
张书臣,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老一辈的供水专家。老人今年72岁,建厂之初就来到水司工作,亲眼见证了郑州城市供水的发展变化。他说:“过去,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的出厂水浊度指标是5度左右,当时的国家标准也是5度;今天,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的4个水厂出厂水浊度常年控制在0.2度以内,远远优于国家规定的1度的标准。”
刘大爷,家住郑州西区某企业家属院。过去每逢下暴雨或者水厂清洗沉淀池以后,总会闻到自来水有一股难闻的鱼腥味儿,他说:“那个时候,水很难喝,煮的稀饭因为有味儿,没法吃,拖过的地板因为腥味太大,没法待人。而现在,大雨过后,再也没有水腥了。”他听说郑东新区的水都可以直饮时,感慨地说:“郑州市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
家住二七塔附近曾饱受供水低压区之苦的王阿姨说:“过去家里的自来水时断时续,用水高峰的时候根本没有水,夜里也只是像线一样流。现在就是在夏季用水高峰期,家中的自来水仍然是水压充足,用热水器洗澡一点问题都没有。”
从苦井水到直饮水,从饱受低压之苦到水龙头一开清水哗哗来,这一连串的变化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郑州供水人高擎社会责任大旗,为实现安全、优质供水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孜孜以求
——为郑州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自来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自来水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宗旨,立足供水岗位,扎实实践党的科学发展观,孜孜以求,为郑州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自来水。
改造邙山输水干渠
2002~2004年,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贷款融资2.6亿元,兴建邙山输水干渠明渠改暗管工程。工程历时两年,敷设2~2.4米的大口径管道17公里。工程建成后,黄河源水经过输水管道直接输送到柿园水厂,解决了困扰我市多年的明渠沿线和“西流湖”污染问题,柿园水厂原水污染指标平均下降30%,解决了原水污染问题。
改造、扩建三大水厂
为满足郑州市生产生活的需要,郑州市从1976年先后建起了白庙水厂、花园口水源厂、石佛水厂、东周水厂,除新建的东周水厂外,50多年来,其他3个水厂都经历了多次大的改造和扩建,满足了郑州市生产生活需要。其中自来水公司贷款融资6.76亿元,充分利用沿黄地下水资源,凿井118座,建成的石佛水厂和东周水厂出厂水质已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饮用水标准。2003年,公司又贷款6000万元,对柿园水厂滤池、吸水井、变电所、送水泵房等与供水水质和安全紧密相关的主要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改造后,柿园水厂的出厂水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出厂水浊度由改造前的0.5~0.6NTU降到0.2NTU以下。
研究高品质自来水处理工艺
为进一步提高出厂水水质,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还创造性地建立多种精细化水质管理机制,通过建立水源信息远程查询机制、用户末端反馈机制、异味传导控制机制,随时掌握用户信息,及时跟踪评价出厂水质,精益工程控制,提高水质。
通过精细化水质管理,郑州市自来水口感等感官指标明显改善,出厂水浊度常年控制在0.2个NTU以内,供水水质的安全性、稳定性不断得到提高。
今年起,还将启动柿园水厂深度处理改造项目,该项目已被列为郑州市2009年度132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改造后,我市西区的自来水口感将会更加优良。
改造老化管网
由于历史原因,1998年以前,郑州城市供水管网所使用的主要是灰口铸铁管、普通钢筋混凝土管和镀锌管,年代久远、材质较差,容易影响供水水质。
近几年,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加大管网改造力度,每年都要投资数千万元,对旧管网及老城区、供水管网末梢区进行有计划地改造,新建和改造的供水管网均采用耐腐蚀、不易生锈的球墨铸铁管和PE管;在新户安装和户表改造中,均选用高品质的阀门和优质管材。新管材的价格虽然比原来的石棉水泥管、灰口铸铁管等都高,但可以安全使用50年以上,不易发生爆管而影响居民用水,可以确保市民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攻克黄河水处理难关
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招募国内知名院校的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企业水技术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制水工艺技术研发。
研究中心成立两年来,已先后成功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微污染物水处理技术,攻克了低温低浊水的净化难题,户表工程中PPR管材热熔缩径技术难题,研究出台了逐户水力验收规范并上升为省内行业标准。对郑州市地表水厂供水水质提高提出解决方案,完成了《建立水质管理数据分析系统》《郑州地区水质评价》。其中,与美国国家水质中心、清华大学历时3年共同开展“黄河流域安全饮用水关键技术开发”研究,经建设部科技司验收,专家组给出了“研究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聚合铁去除溴酸盐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结论,该成果可惠及整个黄河流域9个省区。
把好水质监测关
近年来,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购进了先进的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质联用仪、流动注射分析仪等多台大型分析仪器,建成了河南省最为先进的水质监测中心;建立完善了“水质监测中心监测、水厂化验室监测、车间跟班化验监测”三级水质保障体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出厂水浊度、余氯、浊度等各项水质指标进行分析,目前总公司水质检测指标也从1978年的35项发展到今天的106项;为了保证水质安全,总公司大幅度增加水质监测频率,将全市设立的80个水质监控点的监测频率由每年2280样次增加到2640样次,比国家标准规定的监测频率高出37.5%;各制水厂都安装了在线水质仪表连续监测装置,对出厂水的水质实时监测,公司高层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可以随时了解各个水厂的水质状况。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公司设立在室外的大型显示屏了解各水厂、各水质监控点的水质监测数据。
为保证水质和供水安全可靠度,该公司在水厂建设、管网敷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共投入资金8亿多元,绞尽脑汁使进入每一家的自来水水质达到最优,让市民百姓充分享有无忧无虑用水的基本权利。这些投入的收回,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公司也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但为了全市人民能够喝上安全、优质的自来水,郑州供水人付出再多的辛苦和努力都无怨无悔。
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湛军说:“供水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对从水源源头到用户的水龙头自来水生产、供应全过程负责,为市民百姓和郑州经济发展提供放心水、健康水、优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