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8版:影响郑州60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民为本,解忧济困为民服务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以民为本,解忧济困为民服务
回顾我市民政工作走过的五年
2008年10月16日,首个“郑州慈善日”活动上,一位贫困群众领到了救济款。

82岁的张自清老人家住黄河路2号院,是一位孤寡老人,她没有参加过工作,也没有住房,民政部门给她的“低保金”和各种补助年年提升,老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更让老人欣慰的是,每天都会有民政部门派来的“爱心服务员”上门为她提供3个小时的服务,做饭、打扫卫生、聊天……“生活在这样处处充满爱心的社会中,是我的福气,我要好好地度过自己晚年。”老人激动地说。

“民政工作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尤其是在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方面,民政工作最为直接具体。民政工作与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主权息息相关,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市民政局新任党委书记、局长李建民如是说。

晚报记者 裴蕾 实习生 李楠/文 马健/图

“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2004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勇于进取。5年来,全市民政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更健全,民生质量显著改善

棉纺路办事处某家属院的低保人员刘玉萍,从小患有智障,全靠年迈的父母照料。现在,她正在享受低保。

我市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多年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全市民政系统不断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力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城市低保5年4次提高标准

建立了低保标准随物价和社会经济发展增长机制,从2004年的每月180元增加到2008年的275元,连续4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截至3月底,全市城市低保1.99万户、4.4万人。5年来,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2.73亿元。

农村低保连续3次提高标准

2005年,在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基础上,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并3次提高标准,县(市)由70元提高到110元,市区由100元提高到160元。截至3月底,全市农村低保5.75万户、10.8万人。5年来,全市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15亿元。

新建改建75所敬老院

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28亿元,新建改建敬老院75所。供养标准在全省最高,集中供养每年不低于2400元,分散供养不低于1440元。全市五保对象1.25万人,集中供养率由2004年的14.6%提高到了51.8%。

建立城市低收入救助制度

我市还创新建立了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对月人均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2倍的家庭,实施住房、医疗、教育、临时困难救助。全市已经登记审批城市低收入家庭1.29万户、3.7万人。

5年救助受灾群众50余万人

建成了救灾物资仓库,制订了救灾预案,增强了抗灾救灾快速反应能力。5年来,累计下拨救灾资金4054万元,救助受灾群众54.5万人,倒房重建5675间,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创新流浪乞讨救助“郑州模式”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民政部部长李学举5次提到“郑州模式”。究竟啥是“郑州模式”?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加强救助站设施建设,建立街头救助亭,开展街头巡回救助,市内6区基本建立四级联动救助网络体系。出台流浪人员重、大病医疗定点救助政策,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8万多人,救治危重病流浪乞讨人员6400多人。与联合国儿基会、英国儿童救助会、晨露国际等合作,创造性地开展了“类家庭”、“家庭寄养”等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社会工作外展。这一系列的做法被誉为“郑州模式”。

5年募集善款2.8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0多万人

二七区困难群众王彩双的丈夫患有尿毒症,生病住院5年,不久前去世,现在,身体不好的她独自带着两个还在上学的儿子依靠低保金生活。在2008年10月16日,我市首个慈善日当天,她收到了500元的临时救助金,她激动地说:“我会把这些钱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

5年来,我市慈善事业发展迅速。市人大以立法形式确定每年10月16日为“郑州慈善日”。5年来,全市募集善款2.84亿元,其中为地震灾区捐款2.1亿元,救助全市各类困难群众20多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138万元。

我市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做法,《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

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军地关系更加和谐

成就“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2004年,我市连续第四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2008年,我市再获殊荣,实现了“五连冠”。

未就业随军家属享受补助,驻郑部队子女升学加分,随军家属集中安置就业。组织开展了“援建军营图书室”和“军事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活动,全市每年慰问驻军300多次,慰问优抚对象3万多人次,举行联欢会500多场次,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做好优抚工作,开展了“关爱功臣”活动,新建2所光荣院,积极协调解决复退军人实际困难。

加强军休干部和退役士兵接收安置

完成军休干部接收安置任务,市军休一所被评为全国“和谐军休家园”。

加强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2008年,全市接收退役士兵4321人,应安置2540人,安置率达到98%,自谋职业率达48%。

着眼未来战争,加强军供转运设施建设,去年,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部队军供转运重大任务。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卓有成效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加强

完成了第五和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有换届任务的2264个村委会全部选举成功。推广了家庭联户代表制度经验,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民主理财组和村务监督组,普遍实行了村务公开,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全面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

2006年全市540个社区居委会全部进行换届,居委会干部素质提升,年龄下降,直选比例进一步提高,居民自治意识普遍增强。提高了居委会成员补贴标准,由2004年的500元左右提高到目前的750元左右。从2006年起,投入1500万元,奖补城区社区居委会用房改扩建工程,338个社区完成改扩建任务,面积均增加到400平方米以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试点,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社会福利和老龄工作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政府掏钱服务老年人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办福利机构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由2004年的18家增加到30家,新增床位2000多张。组织开展了健康老人评选、敬老“四百活动”评选等,百岁老人敬老补助标准由每月120元提高到每月不低于200元,5年来免费办理老年优待证20多万本。

福彩创辉煌,孤老残幼弱势群体受益

我市福利彩票销售实现新突破,一大批社会福利设施得到改善,孤老残幼从中受益。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市儿童福利院一期工程建成使用,已开始收养孤残儿童。

社会专项事务管理规范有序,公共服务水平在提升

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方针,加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力度。目前,在我市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近3000家,社会组织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火化率连年保持在88%以上。2007年、2008年,新建成村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878个,建成郑东新区殡仪服务中心,县(市)殡仪馆全部建成使用,市殡仪馆迁建正在进行。

成立了郑州市地名委员会,进行了地名专项整治,郑州地名网提供地名信息查询服务5万多人次。完成了部分乡镇政府驻地迁移、调整行政区域工作。组织完成了郑州与周边省辖市界线联合检查工作。

强化婚姻登记管理,不断改进服务,9个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规范化建设单位。

展望未来工作,市民政局新任党委书记、局长李建民表示,郑州市的民政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郑州为目标,以解决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做好各项民政工作,推动全市民政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为实现郑州跨越式发展,为中原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