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7版:中国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34岁的武大博士生走了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留下简短遗书,称对不起家人养育之恩,自己压力太大……
34岁的武大博士生走了
据知情人说,他的死可能跟担心论文通不过有关

28日凌晨,在武汉大学某教工宿舍内,寒窗苦读十余载的34岁博士杨志高,用一根电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知情者称,杨志高自杀疑与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压力过大有关。

【逝者】

姓 名 : 杨志高

年 龄 : 34岁

身 份 : 武大在职博士研究生

死亡地点 : 家中卫生间

死亡原因 : 疑与论文难以通过有关

【声音】

除了这一次,他以前从没有叫我来谈过心。

他说了很多真心话,神情也很平和,并没有反常的情绪。——父亲

他读了本科,考上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读了博士,很不容易,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同学

我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不起女朋友的照顾,希望他们不要难过。——杨志高

事发

凌晨用电线自杀

他看到儿子脖子上缠满了电缆线,脖子变成了红色

杨志高和父亲同住在武汉大学的教工宿舍,房子为两室一厅,有六七十平方米,他和父亲各住一间房。

据杨志高的父亲杨先生介绍,28日早上7时许,当他去卫生间时,发现门已经关着,而儿子房间内并没有人。于是他用力推卫生间的门,并叫喊了几声杨志高的名字,但无人应声,门也推不开。

杨先生只好伸手从门缝里拧开门锁,推开了卫生间的门,他看到儿子脖子上缠满了电缆线,脖子变成了红色。

他吓了一大跳,慌忙将电缆线割开,将儿子从卫生间抱到客厅里。此时,杨志高脸色苍白,身上冰凉,已经没有了呼吸。

杨先生急忙报警,120救护人员随后赶至现场,经过心电图检查,确认杨志高已经死亡。

遗言

临终前写下工整遗书

遗书写在笔记本上,用黑色中性笔书写,字迹工整,将近50个字

据介绍,杨志高在家自杀身亡后,杨先生从儿子身上找到一封遗书,是杨志高临终前写好的。

遗书写在笔记本上,用黑色中性笔书写,字迹工整,将近50个字,称对不起家人养育之恩,对不起女友,自己压力太大了:“我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不起女朋友的照顾,希望他们不要难过。”

昨日,记者来到武汉大学杨志高家中时,杨志高的部分朋友和同学已经赶来,帮忙照顾杨志高的六旬老父亲。

杨志高家里物品不多,除了一些简单的家具,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书柜上的书。

“他很爱学习,成绩也很不错,读大学还是保送上的。”几位同学对杨志高的评价很高,“他读了本科,考上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读了博士,很不容易,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他希望将来的生活能够过得好一些。”一些同学不愿提及杨志高自杀的事实,“我们完全想不明白怎么会这样”,他们对杨志高的死表示惋惜。

目前,学校保卫部门初步认定杨志高系自杀。其父亲称,杨志高从小到大都很用功,成绩也很优异,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几次都是保送。4年前杨志高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

父亲:头一天晚上还没有发现儿子自杀的念头

据知情者介绍,杨志高自杀可能是由于论文无法通过,压力太大,于是产生自杀的念头

儿子的突然离开,让60多岁的杨先生悲痛欲绝,他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昨天还和儿子在一起聊天,谈得都很畅快,并没有发现儿子有自杀的想法和念头,为什么他会做这样的傻事呢?”杨先生一时无法接受儿子离开的事实。

杨先生以前也是一名老师,几年前,妻子过世后,他与儿子相依为命。杨先生说,儿子平时除了读书、写论文外,还要努力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待在家里,经常在外吃饭,留下他一个人在家,为此,儿子一直表示有些愧疚。

杨先生称,儿子平时都很好,学习上一直用功,可能他的压力比较大,博士论文的事情、工作上的事情,还有和女朋友之间的事情,他都要面对。“我再也见不到儿子了,再也不能和儿子相依为命了。”面对儿子的离去,杨先生泪流满面。

据知情者介绍,杨志高自杀可能是由于论文无法通过,压力太大,于是产生自杀的念头。

父亲:儿子死前曾经很担心论文通不过

杨志高特别谈到了博士论文,因时间原因和各种情况,他担心论文通过不了,有些灰心

杨先生说,27日晚,杨志高回家有些晚,但他和往常不一样,在临睡前,他特意叫父亲到他的卧室。“除了这一次,他以前从没有叫我来谈过心。”杨先生说,他并没有觉察到儿子的异常情绪,父子两人聊了2个多小时。

杨志高谈了自己的工作,提到边读博士边上班,还是有不少的压力,还提到他的女朋友在外地,两人平时无法见面。杨志高曾建议女友到武汉来找一份工作,两人一起好好生活,但女友还是放不下所在的公司,没有来武汉。

听到儿子倾诉,杨先生不断开导儿子,希望儿子不要有任何压力,不要背思想包袱。“他说了很多真心话,神情也很平和,并没有反常的情绪。”

谈话中,杨志高特别谈到了博士论文,因时间原因和各种情况,他担心论文通过不了,有些灰心。但是杨先生并没有责怪儿子,还不断鼓励他:“这次通过不了不要紧,下次再来就行了。”父子一直聊到了晚上11点多,杨先生劝儿子早点休息,“不要想得太多”。随后,杨先生进房间休息了。

师友:他太追求完美了

他太追求完美了,这是他的性格悲剧

闻知噩耗,杨志高的导师和同学都十分痛心:他太追求完美了,这是他的性格悲剧。

导师秦教授告诉记者,杨志高本科和硕士都在本校完成,也是他亲自点名留校在重点实验室工作的,并将其招为博士生。事发前一天,杨志高还与他通过电话,谈及课题进展、近期安排,丝毫没有流露出自杀迹象。

在整理杨志高的遗物时,大家发现他连工资卡密码和课题密码都没有交代,遗书也很简短,这让秦教授感到杨志高的自杀是突然起的念头。

秦教授说,杨志高十分聪明,对学术的态度非常严谨。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别的学生可能会很快公布发表,但杨志高总是再三验证,精益求精,这也导致他发表的成果偏少,因此他读博已有5年,仍未毕业。秦教授评价道,他是真正适合做学术的人,可能不适合现在稍显功利的气氛。

杨志高的同窗博士生大陈说,虽然杨志高发表的论文相对不多,但篇篇都有分量,至少是他自己呕心沥血的成果。也许正是因为他太追求完美,所以内心的压力比其他同学更大,感受也更累。

事件分析

大学博士自述生存现状,专家把它归为“精英忧虑”

一名与杨志高专业相近的博士生大彭对记者说,他们这个群体既要承受身心劳累,还要面临情绪上的迷茫,压力的确很大。

大彭说,攻下博士学位有很多硬性指标,比如在够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一定篇数的论文。那么多专业领域的人在从事研究,要想真正出一点新成果谈何容易。图书馆、实验室,跑课题、写论文……周而复始地机械重复,对人的承受能力是很大的考验。大彭介绍,现在的博士学业,正常情况下是4年完成,但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八九年后还未毕业,这种煎熬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

大彭分析说,一个34岁的男人,家未成,业未立,还在为学位操劳。即使毕业了,还要重新寻找人生坐标,怎么能不迷茫呢?所以一时想不通,甚至选择极端方式,他是能深深体会那种感觉的。

对于这种极端选择,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陈恢忠表示,这种已不鲜见的事例应该引起警惕。从某种程度上讲,高知人群理所当然地要承担更高压力。因此,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过程中,除培养专业能力外,还有必要同时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心理学专家称,这种极端选择,除了普通自杀者的心理缺陷外,还可能与“精英忧虑”现象有关。精英人群相对普通人的认知更为高远,这往往造成他们怀有“看得到、达不到”的困惑。当这种困惑积蓄到一定程度而得不到释放时,就可能陷入绝望的地步,从而走向极端。据《长江商报》《楚天都市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