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5版:郑州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树春深更著花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老树春深更著花
——《郑州晚报》复刊筹备纪事

□慎廷凯

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全国各大城市报纸,相继于1979年前后复刊。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于“文化大革命”初期停办的《郑州晚报》的复刊,也被提到了中共郑州市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1980年下半年,市委决定成立《郑州晚报》复刊筹备组,调河南日报老编委、老报人安孚麟来郑州市工作,担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并负责筹备复刊《郑州晚报》。参加筹备组的还有郑州晚报原副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记者站站长楚江,以及郑州晚报的老编委宋毅等。正值七八月份,天气炎热,筹备组开始办公,一面紧锣密鼓地调集人马,一面研究制订办报方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大小地方报纸被迫纷纷停刊,作为郑州市委机关报的《郑州晚报》,也难逃这一劫难。停刊之后,编辑、记者被解散,分配到全市各行各业。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记者站回到郑州市工作的楚江同志,带领几位老报人,还有我和刘建基,于1978年到市委机关刊《郑州通讯》编辑室工作。楚江任编辑室主任,我和另外几位同志任编辑、记者。我是196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郑州晚报》工作的,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报纸停刊,我先后到团市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办公室工作。

1980年7月上旬的一天,我刚到机关上班,楚江主任通知我:“你准备一下,马上跟安孚麟、宋毅同志出差,到外地几家晚报看看,学学人家的办报经验。”于是,从这一天起,我便匆匆离开了《郑州通讯》编辑室,回到了离开十多年之久的《郑州晚报》,重新踏上了办报的里程。

“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国的晚报不过只有十几家,除《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以外,省会一级的晚报差不多都是机关报。《郑州晚报》正是此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晚报。但是无论是纯粹的晚报,还是机关报性质的晚报,都被视为“封、资、修”阵地,无一例外地被勒令停刊。“文化大革命”风暴过后,特别是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南昌晚报》率先复刊,《羊城晚报》《北京晚报》等紧随其后,使全国晚报界为之一振。但在新的形势下,报纸究竟应当怎样来办?特别是如何办好机关报性质的晚报?的确是新问题。当时这几家晚报,也是刚刚复刊,都在摸索中前进,但毕竟有了一些经验,学习他们是十分必要的。

筹备组决定首选南昌晚报。《南昌晚报》原来是一张日报,于1979年11月1日改为晚报。当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这是最早以晚报名字出现的党委机关报,因为都是省会级报纸,所以对于我们郑州晚报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80年7月10日,我们一行三人出发了。当时安孚麟已年过半百,特别是他还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病,走路快些都感到吃力。宋毅也年事已高,正在中学任职奉调即来。我们冒着盛夏酷暑,乘了一昼夜火车,不辞辛劳地到达南昌。《南昌晚报》的刘总编和另两位副总编接待了我们,分别介绍了情况。短短两天,座谈、参观,看到该报虽复刊不久,但充满了活力,一片朝气蓬勃景象。编辑记者的良好精神状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使我们感受颇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又乘飞机取道上海,北上直奔北京晚报社。正在忙碌的副总编辑顾行先生,放下了手中的工作,热情接待了我们。顾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报人,文化大革命报纸停刊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刚回到报社不久。他说,《北京晚报》是1980年2月25日复刊的,还不到半年。报纸复刊时,中共北京市委为《北京晚报》制定的办报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面向群众,补日报之不足,为四化服务。”在坚持指导性的同时,还强调要为群众服务,多反映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像衣、食、住、行等。十分健谈的顾行先生,谈到自己的办报经验和《北京晚报》复刊半年来的体会。他说,谢觉哉曾经说过,晚报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办成小日报。晚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快、杂、短、浅。邓拓也说过,晚报的特点之一是小,要在“小”字上做文章。晚报的新闻,不要求大求全,可以多搞一人一事的报道。一个人、一件事,说明一个观点,解决一个问题。要从“小”字着眼,小中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不要摆架子,教训别人。至于那些大事,就让那些大报去做吧!

顾行说,邓拓还强调晚报的群众性。人民群众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是报纸的真正主人。我们一定要摆正报纸和群众的关系,切不可站在群众之上办报,向群众发号施令,指手画脚。我们应该站在群众之中办报,和读者平等相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既教育群众,又引导群众,反映群众的呼声。这样,报纸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人民群众心连心。那么,什么是晚报的特点呢?他说:“可以归纳为短、小、新、活、快五个字。就其实质来说,主要是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群众性。”顾行的一番真知灼见,使我们茅塞顿开。

南昌、北京取经归来,安孚麟委托我归纳两家报纸的经验,向市委起草了一份《汇报提纲》。记得主要讲了四个问题,一是办报的方针和指导思想,二是报纸的版面安排,三是报社的机构设置,四是党委如何加强对报纸的领导。市委常委听取了汇报,很快进行研究。1980年8月底,作出了关于恢复出版《郑州晚报》的决定。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在1981年元旦这一天,一张崭新的《郑州晚报》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老报人、老读者们,打开这张散发着墨香的四开报纸,欣赏着当年毛泽东题写的“郑州晚报”四个红色大字,无不心情激荡,热泪盈眶。

老树春深更著花。这张被迫停刊14年之久的报纸,终于又回到了读者手上。《郑州晚报》这张老牌报纸,像是一株久经风刀霜剑的大树,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依然是那么绚丽多彩,惹人喜爱。

作者简介: 慎廷凯,196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先后在郑州市委和郑州晚报社工作,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8年,曾任原《郑州晚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郑州日报社调研员,兼任河南省时事报道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郑州市杂文学会会长等职,郑州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1年被郑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4年1月退休。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