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民间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既没海又没桥的海上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既没海又没桥的海上桥
村落小巷
依山而建的村落如今老房所剩无几
一个家庭院落
老宅门、老人、老字画形成一幅历史画卷
做功课的少女在厚重古朴的老宅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

海上桥自古以来就没有桥,也没有海,有的只是山。可这个村庄为什么叫“海上桥”?按照村内一古碑上的说法,这里河谷中曾有一眼翻花泉,人称“海眼”,终年不涸,人们搭桥过往,因而得名“海上桥”。

海上桥是巩义市大峪沟镇的一个行政村,南距310国道两公里,西接北山口镇,北临站街镇。

走进海上桥村,你会看到一个坐北向南的小山洼,活像一把巨大的罗圈椅子,北高南低,东西北三方皆为高峻土岭,古时岭上修有寨墙、寨门,寨内存在着大面积清代砖瓦结构民居建筑群,皆为王氏村民所居住。

村里的民居虽然古老,但被发现却是2007年的事情。

古民居群共有20个院落,诸多院落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四合院,院内配以厢房、跨房、大房及门楼,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工艺超群,古色古香。

海上桥的古民居是什么人建的?建于什么时候?2007年,巩义市文物局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初步确定海上桥的古民居多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持建设的是王氏第十二代先人王伯当、王伯禄兄弟二人。当时,王伯当兄弟除经营土地外,还开办煤场,经销煤炭。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此民居群屡经后人改造整修,日臻完备,便有了今天的规模。

海上桥能留存下来如此规模的古民居,还和当时非常重视建筑质量有关。如修临街大房、门楼等主体工程时,为保房基万古久远,房主不惜重金,买回煤炭粉碎后,粉土填装地基,行夯打实,所以几百年后许多楼房主体建筑纹丝不动。

为保证屋顶质量,王氏兄弟再三要求家人好好招待工匠好吃好喝,不得慢待。开始时,工匠每天还能砌十行八行,饮食越来越好,招待越来越细,工匠们每天只能砌一两行。工匠们对主人说:“王掌柜,我们的本事就只有这么大,不要再浪费了。我们砌的瓦,如果烂一片,我全部返工。”主人叫人检验后,果然无一片烂瓦。

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文 贾俊生/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