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清华大学“5字班”往事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清华大学“5字班”往事
“5字班”产生了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3位部长、7位院士

2009年4月25日,清华园,晴。

大礼堂门口,400多位头发花白的1965届清华校友在摄影师的指挥下拍照,引来不少行人驻足。第一排的老人全部席地而坐,那架势与44年前拍毕业照时相仿。

1959年夏,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751所中学的2079人走进清华园,进入12个系的33个专业学习。由于在1965年毕业,他们被称为“5字班”。

“5字班”的毕业生中,走出了胡锦涛和吴官正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产生了3位部长——原城乡建设部部长叶如棠、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原司法部部长张福森,还有不少人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其中有3位中科院院士和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阴荏苒,50年后,平均年龄67岁的他们回到母校,参加《半个世纪清华情——清华大学1965届毕业生入学50周年纪念文集》首发式。

88岁高龄的原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刘冰特地赶来祝贺。面对这群他十分钟爱的“5字班”毕业生,他说:“回想44年前,你们奔赴祖国大江南北,是背着‘猎枪’去战斗!”

“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在你们中产生”

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上,胡锦涛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听闻消息,建5班(土木建筑系1965届)陆强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1965年初一个下着大雪的午后。

当时正值“四清运动”,陆强作为大学生参加在河北某村的“四清”工作队,而时任高等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也在村中“蹲点”,指导工作。他常把来自清华的同学们叫到他那间小屋里聊天,气氛很轻松。

那个午后,蒋南翔说:“有一句口号,说‘清华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应当说,我们不仅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我们是培养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接班人的,包括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将在你们当中产生。”

这番话深深震动了陆强和其他同学的心。“当时,普遍认为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说得好听一点,也仅仅允许一部分改造好了的知识分子进入劳动人民的队伍。”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是学生们当时想都不敢想的,这次谈话让陆强感到了校长的深远思维。

“5字班”是幸运的一届,前未遭遇1957年“反右”和1958年“大跃进”,后躲开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完整地接受了六年本科教育,成为贯彻蒋南翔教育思想最完整的一届。

“希望清华大学的院墙可以高一点”

蒋南翔曾是“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在清华大学救国委员会《告全国民众书》中喊出了华北学生的共同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52年12月,蒋南翔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的风潮也吹进了大学校园,当时的报刊宣传中,强调大学生要做普通劳动者。蒋南翔却说:“做普通劳动者指的是精神状态,而不是培养目标。学生要劳动,但还是要学习书本知识,不能走出课堂。”

1958年开始,全国开展红专问题大辩论。电机工程系5班的王心丰回忆,1959年之前,谁都怕被扣上“白专”的帽子,学习偷偷摸摸,看专业书要拿《红旗》杂志打掩护。

原城乡建设部部长、建5班的叶如棠,把入学后第一个冬天开展的“红专大辩论”称为“入学洗礼”。

中学阶段一直担任班干部、进了大学却成了“白丁”的叶如棠,毫无顾忌地在整个大班90人面前亮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既然政治上组织对我有看法,我就在专业上多努力,将来一样能为国家多作贡献,到那时候再‘红’也不晚。”

叶如棠因此给同学们留下“白专”的第一印象。“文革”初期的1966年,叶如棠听说,一篇大字报把他所在的建5班作为蒋南翔培育的修正主义典型来剖析,他这个“白专典型”更成了例证。

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的夫人、时任清华大学基础课委员会主任的李卓宝说,辩论的结果,蒋南翔出来总结,认为高校应该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总而言之,“蒋南翔希望清华大学的院墙可以高一点,学校受到墙外政治风浪的影响少一点,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安静一点。”刘冰说。

毕业证书独一无二

仨校领导共同签名

电机工程系5班的王心丰说,当年的学校生活很简单,“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机,甚至也不允许谈恋爱”。不过,王心丰说自己是属于“有点叛逆”的人,所以他还是与同学悄悄谈了恋爱,并且在毕业后结婚,相濡以沫到现在。

在“5字班”毕业生的回忆中,清华园的6年,健康而温暖。

“同学们,体育锻炼的时间到了。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这是当年清华园里熟悉的口号。为了让学生参加锻炼,学校一到特定的时间就关闭教室和图书馆,让学生不得不走向操场。

“5字班”的毕业证书是独一无二的,上面有校长兼党委书记蒋南翔、第一副校长刘仙洲、党委第一副书记刘冰三人的共同签名。

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多名中央委员曾任此职

蒋南翔通过一系列具体办法来落实“又红又专”的教育路线。其中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科学登山队以及文艺体育代表队具有代表性。

政治辅导员制度始于1953年。《蒋南翔传》中写道:第一批政治辅导员由25名大三(当时学制为3年)学生组成,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党团干部的工作负担。

辅导员的第一次会议在位于新林院的蒋南翔家中召开,他对大家说:“一个人年轻时担任一些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一生的工作都会有好处。这就像唱京戏要从小训练、科班出身一样。”

1963年这一制度建立10周年时,蒋南翔指出,这是为国家培养党政干部的有效途径,将来在清华的毕业生中会出现一批部长、省委书记、副总理。

历史证明了蒋南翔的远见。

这一制度建立后,为校系两级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清华大学正副校长和党委正副书记都曾经担任过政治辅导员。部分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学生被输送到企业、科研院所和党政机关,成为领军人物。

据《蒋南翔传》统计,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每届都有9名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清华学习期间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

而在十六大选举产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曾在清华大学学习过,其中3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

胡锦涛就曾担任过政治辅导员。毕业后,他一度留校任教。

清华尝试因材施教,“万字号”学生可“吃小灶”

69岁的郝惠言看上去比他的同学们苍老很多,因为患有大骨节病,他双手的指关节凸出,腿脚也不再灵活。

50年前,抱着为国家发射卫星的梦想,他选择了当时全国唯一有自动控制专业的清华大学。

大四上学期,担任课程指导老师的郑大中通知他到大礼堂开会,蒋南翔校长在会上讲了话,倡议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多学一点,还提到了要尝试在清华大学开展“因材施教”。

又过了几天,郑大中通知郝惠言,每周一到周六上午最后一节课后,到系主任钟士模的办公室,接受钟先生的个别辅导。这种个别辅导一直持续到六年级毕业设计前夕。每天见面,或是郝惠言向先生请教问题,或是钟先生提问以启发思路。

在清华,像郝惠言这样的学生被称为“万字号”学生。

当年,蒋南翔要求教务处从全校一万多名学生中选拔出一些学习成绩最优秀、最有特长的,通过制订单独的教学计划,配备指导教师,多指定一些参考书,对其课程和毕业设计给予更高的要求。由于是万里挑一,他们被称作“万字号”学生。

此举意在培养一支攀登科学高峰的登山队,蒋南翔希望以此来培养中国一流的科学家。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少数青年师生搞学术批判,当蒋南翔听说有个别班级在辩论中把立志成为爱因斯坦的学生看作要走“白专路线”加以批判,就说:“千万不能这样,清华如果能出爱因斯坦,那是清华的荣幸。”

抽出百名骨干集中训练,校长给文工团改歌词

67岁的无线电电子系毕业生靳东明面色红润,最让他自豪的是,念大学的时候,他有两个集体,一个是班集体,一个是文工团舞蹈队。

1958年,清华大学文工团成立。后来为演出和排练方便,从全校各系抽出骨干队员100名实行集中训练、住宿和管理。1960年暑假后,文工团搬到16宿舍,舞蹈队陆续集中了一些“5字班”同学。

学校对文工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得很紧。

当年的文工团干部郑小筠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在《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好》的大合唱里有这样一句歌词:“立志做一个普通劳动者。”蒋南翔看后指出:党的要求是要大学生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不要有高人一等瞧不起工农的思想,并不是国家每年花上几千元,就把你们培养成为扫马路工。他建议把歌词改成“有觉悟、有知识的劳动者”或者是“又红又专的劳动者”。

老师围着学生转,校领导电话随时可以打

师生关系在“5字班”毕业生当中常被提起。

“当时的清华,老师围着学生转,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半个世纪清华情》主编、自动控制系65届毕业生奚和泉说。

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艾知生主要负责学生工作,以深入学生、深入基层博得好评。他白天上班开会,晚上经常到学生宿舍参加学习讨论,而且往往事先不通知,一个人熟门熟路地在楼间各个宿舍转悠,看见哪个房间有人开会,不请自到,坐在学生的床沿讨论起来。学生丝毫没有拘束之感,更不怕被扣帽子、打棍子。

王心丰回忆,上学那会儿,学校领导办公室的大门都是向学生敞开的。“学生有一个电话号码簿,校领导的办公电话、家庭电话都有,随时可以打。”

作为基础课委员会主任的李卓宝对此更为记忆深刻,她说,数理化等基础课很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就派了一些老师跟班学习,建立跟班日志,系统研究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认识过程和规律,从中发现问题再寻找解决办法。”

据《瞭望东方周刊》、《长江商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