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6版: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泛滥的奥数,真的无人能管吗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学生怕、家长恨、教师骂
泛滥的奥数,真的无人能管吗
进名校,奥数成绩成敲门砖市场巨大,仅北京就达20亿元“应试教育”是奥数泛滥的罪魁取消择校机制才能斩断利益链

暑期临近,各种奥数班、奥数辅导教材出版商又在厉兵秣马,准备大赚一把。尽管学生怕、家长恨、教师骂,奥数依然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一到假期便红火起来。

奥数在我国泛滥成灾,直接原因是一些学校把它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挂钩,背后则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围绕奥数,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出版机构形成了坚实的利益链。据媒体报道,仅在北京,奥数催生的市场规模就超过20亿元。

只有斩断利益链条,奥数热才可能降温。当前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禁止所谓的重点中学、传统名校等把奥数与招生挂钩。奥数没有实用价值了,还有谁会忙着去办训练班、编写教材?据新华社电

仅适合5%左右智力超常人学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59年成为国际赛事,1986年我国开始参加。这项本来定位于一部分对数学有突出兴趣的高中学生竞赛,到了我国却被推而广之,小学生“反客为主”,成了学习奥数的主要群体。而且,奥数似乎不再是一项知识竞赛,而是一种必须学习的基本课程。这哪里还有半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另一种表现而已。

有专家指出,奥数仅适合5%左右智力超常的人学习,大部分孩子在诸如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牛顿问题等问题面前,只能“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不但无益于孩子学习数学,反而会扼杀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这种评价或许偏激,但它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奥数泛滥的不良后果。

如今,奥数已经渗透进中小学的每个角落,进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奥数教材、奥数培训班,林林总总,随处可见。

教授博文历数“奥数之害”

前不久,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对奥数现象痛下断言,在其个人博文中称,“奥数之害远甚黄、赌、毒”。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4月12日,星期日,杨教授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意外遇到第七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开赛,现场还有“广东省数学奥林匹克集训”的报名收费处。许多家长带着学生,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有,这些人是奔着参赛来的。为了“取证”,杨教授购买了小学四年级、五年级的试题。一张A4的纸,每份5元。一看就晕了。没想到过去自己上初二时才学的平面几何题,赫然出现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竞赛题中!都知道中国中小学数理化等学科教学的难度,比西方国家深一到两个年级,现在,竟然将难度放大到了四个年级!

杨教授认为,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休息健康,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完全违反教育规律。如杨乐等许多数学家所言,这种重在解难题、怪题,所谓的“数学杂技”和高强度的集中训练,与提高数学素养毫不相干(正如会全套的脑筋急转弯并不意味着高智商),相反,这种行为只能扼杀和败坏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正是许多中国孩子严重厌学、从小学就厌学的原因。因此,杨教授就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的博文,历数奥数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

一石激起千层浪。博文一发表,就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数十万网友阅读此文,并有几千条的评论。

一时间,声讨奥数的声音,不绝于耳。

据媒体报道,杨东平不是第一个向奥数开炮的专家。

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丘成桐教授也曾表示,在美国,奥数就是一个帮助中学生提升对数学兴趣的组织。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奥数学得好就有更大的希望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所以一些学生主动学习奥数。

进名校,奥数成绩成敲门砖

连数学大师都不会做、也不愿意做的奥数题,为什么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抢着学呢?

北京白云路小学一名六年级学生告诉人民日报记者,“爸妈告诉我,来参加这个班,在奥数竞赛中拿到名次,我就能上好学校。可是我根本就不想来上,好多题目看都看不懂。本来作业就多,每天再来这儿学两个小时,现在基本上都是晚上11点以后才能睡觉,真累!”

为什么孩子叫烦叫累,还有这么多家长坚持送孩子学奥数?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原因不止一种,但奥数成绩在升学时“管用”,显然是家长们最看重的原因。

“学而思”教育集团的一名老师道出其中“奥妙”,“现在,北京市小升初看似没有考试,但很多中学、尤其是名牌中学,选拔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奥数成绩。有的中学在自己组织的入学考试或分班考试中,也有很多奥数题。”

奥数成绩的功利化,让家长们也疲惫不堪。一位家长对记者抱怨:“孩子累,我也累。可是,没有奥数成绩,升学时就会吃亏。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也有部分家长是在“奥数大军”的压力下,无奈地将孩子送进了培训班。

市场巨大,仅北京就达20亿元

戳破奥数的泡沫并不难,为什么大家对这种猴子捞月式的游戏却痴迷了许多年还执迷不悟?央视的调查显示,奥数的背后,是一场成年人的利益之争。

人民日报的记者走访时发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奥数培训”成为大多数课外辅导机构的“主打品牌”,“奥数经济”已经颇成气候。

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的对面,两家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和海报上,突出宣传的是学员的奥数比赛获奖成绩;北京“名师状元国际教育”的门前,一个醒目的大牌子列着几个奥数获奖并升入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重点中学学生的名字和照片……

北京市奥数培训机构主要面向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其中,一年级到三年级是基础性辅导,四年级以上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大部分培训机构会对报名的学生进行测试,依据测试成绩将学生分别编入基础班、提高班或精英班。此外,还有针对“华杯”、“迎春杯”、“希望杯”等奥数杯赛的专门考前辅导班。

据了解,目前在北京,规模较大的课外辅导机构往往有二三十个分部,规模较小的也有五六个分部。这么多培训班,仅凭奥数培训一项收入,数字就相当可观。

教育机构靠办奥数班敛财,研究机构靠炮制奥数教材赚钱。他们利用当前的择校机制,一手扮演了裁判,一手扮演了运动员,把孩子和家长往奥数培训机构里驱赶。

北京20亿元的巨大市场,这也许才是北京奥数有禁不止背后的真正原因。

一位著名数学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奥数热不可能一下子就停下来,因为奥数已经形成一个奥数产业的既得利益群体,利润如此之丰厚,谁会甘心将这个生财之门关闭?

利益一旦关联着机制,力量就会无比强大,无数家长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把孩子送进奥数培训班。面对这样的局面,究竟应该怎么办?

“应试教育”是奥数泛滥的罪魁

奥数不是坏东西,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奥数教育和奥赛。这样一个启智的教育模式日渐异化,错不在奥数本身。据研究,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虽然人数小,毕竟还有5%。所以对奥数也应理性看待,不要一棒子打死。

但奥数是一种精英教育,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但小升初指挥棒作用,使如今的奥数杯越来越火,他作为专业培训人员,发现起码有80%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喜欢数学来学习的。

与其说是“奥数教育万恶”,不如说是“教育特权万恶”。奥数教育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国内的奥数竞赛,国际间的奥数竞赛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奥数在其他一些国家,并不表现出“病入膏肓”。相反,奥数成了一些国家发现杰出数学人才的平台,发现了一大批有潜力的人才,其中包括著名力学家冯·卡门,著名经济学家、1994年因博弈论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豪尔绍尼等鼎鼎大名的人物。

有统计表明,95.4%的北大学生有过奥数学习经历。这一方面说明奥数确实是有一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些大学对于有奥数经历的考生大加青睐,实际上是充当了奥数教育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推手”,是在为教育不公推波助澜。要剥离奥数承载的教育特权,关键在于大学录取考生不能太重视奥数。毕竟,很多奥数学生,仅仅只是会解决怪题、难题的“考试机器”,大学应该意识到奥数学生不等于人才,切断了录取的“特权”,奥数热自然会冷下来。

据央视报道,就在大家都把奥数当作上重点大学敲门砖的时候,一些重点高校也在开始反思。

取消择校机制才能斩断利益链

奥数成学生噩梦是全国性的问题,升学压力是普遍的原因。

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升初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教育部门也三令五申,小升初实行就近入学,不进行择校。但在北京,择校机制依然存在,而择校一个重要考核标准就是奥数,奥数焉能不热?

事实上,只要有允许通过测试或者考试的方法选拔学生的择校机制存在,即使禁绝了奥数,其他各种名义的“综合素质”培训仍然会大行其道。而奥数更难禁绝仅仅在于,围绕着奥数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出版机构形成了一条坚实的利益链。在利益驱动下,他们将奥数内容走私进重点学校的入学测试内容中,这样,学校和培训机构轻而易举地将学生绑进了他们“奥数利益”的战车,令奥数屡禁不止。

光靠一纸禁令来防范奥数泛滥是无效的,只有在制度上进行变革,不让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并且真正取消择校机制,“奥数”利益链条才能斩断,奥数畸形热才有望降温。

杨东平也认为,严重戕害小学生的奥数等学科竞赛屡禁不止,主要是少数重点学校与培训市场里应外合,从中牟取暴利,应当予以坚决禁止。同时,禁止初中用“考证”的方法招生,可主要参考小学阶段的表现招生,建立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

奥数的是非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奥数与升学的“捆绑”。要减轻奥数之负,根本办法是要使其与升学脱钩。只有非功利化的奥数,才是真正的思维训练,那些真正喜欢奥数的同学,才能在数学王国的探秘路上,走得更远。

据《扬子晚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