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记者从省气象局获悉,造成我省商丘重大人员伤亡的强对流天气系一种名为“飑线”的天气现象。该天气现象发生时,通常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过程,能量大,破坏力强,并且预报难度大。晚报记者 马燕 通讯员 王建忠
权威讲解 飑线通常伴有雷电、暴雨、大风、冰雹等
省气象局观测显示,3日下午,我省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济源、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先后出现了雷电、短时大风、局地冰雹和短时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中,3日15时46分到23时,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出现了强飑线天气。飑线长约140公里,并以每小时50~60公里的速度快速向东南方向移动。随后,飑线波及安徽北部以及山东菏泽地区。据统计,全省有40多个县市出现雷暴,19县市出现了17米/秒(7级)以上的短时偏北大风,其中商丘的永城市22时42分最大风速达29米/秒(11级),为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介绍,经分析,商丘地区之所以受灾如此严重,是一种罕见的强“飑线”天气现象所致。所谓“飑线”是由许多雷暴单体排列而成的带状狭窄云带,其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外界的天气系统又格格不入,飑线过境处,风向急转、风速剧增、气压陡升、气温骤降,通常伴有雷电、暴雨、大风、冰雹等剧烈天气过程。“这种天气现象具有形成时间短、发展快、移动快的特点,预报难度比较大。”
专家分析 这次飑线是高空冷涡与近地面太阳晴空辐射增温的共同作用
据气象台专家分析,本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东北地区存在高空冷涡,高空冷涡西南部的冷空气与近地面太阳晴空辐射增温的共同作用,在河南省北部、东部激发出飑线。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昨天接受采访时介绍,这一次的天气过程与通常对流天气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有更强的发展,强度更高。它不是一个对流单体,而是多个对流单体成串地联在一起,成带状分布,形成了飑线。而成串的对流单体之间会有相互作用,多个雷暴单体下沉气流会在前部激发出来更强的对流单体,对流单体实际是平行方向移动,并且在前面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出现。也就是边移动边激发出新生的对流单体并且排成一排。
新闻追踪
飑线致我省245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达15.86亿元
本报讯 6月3日,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我省部分地区相继遭受风雹袭击。昨日,从省民政厅传出消息,截至6月5日8时,据初步统计,全省受灾人口达245.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46人,因灾死亡24人、伤病217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86亿元。
我省因灾死亡24人
来自省民政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6月3日,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我省部分地区相继遭受风雹袭击,涉及到商丘、开封、济源等3个省辖市的14个县(市、区),形成风雹灾害。商丘市短时最大风力达10级,局部地区灾情十分严重。
截至6月5日8时,据初步统计,全省受灾人口245.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46人,因灾死亡24人、伤病21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9.43千公顷,损坏房3.63万间,倒塌房屋0.51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86亿元。
省政府下拨救灾资金300万元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昨日介绍说,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政府及时下拨救灾资金300万元,专项用于解决灾区的生活困难。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抗灾救灾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力争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晚报记者 裴蕾 实习生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