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黄河东路与金水东路的地铁施工工地落下第一钻。本次我们共选择了4个站点,从东向西依次为:新郑州站站、黄河东路站、市体育馆站、郑州大学站。晚报的6个读者家庭与它们留下了第一张亲密合影。晚报记者 张柳/文 王梓 周甬/图
双月份6日
和地铁站点合个影
2009年6月6日,这一天成为郑州地铁建设历程中的纪念日。
6月4日,本报邀请市民和地铁站点拍照留念,本报摄影记者从6月6日开始,每个双月份的6日为市民留下一张和这片土地的合影,和晚报一起,见证郑州地铁的历史。
此活动发出后,众多市民打来电话,希望借助本报记者的镜头,凝固住地铁建设的一个个瞬间,见证城市和我们自己的成长。
市民王强的话很抒情,初为人父的他有个计划,带着孩子、老婆一家三口,在郑州大学站的工地上留影,他说:“等儿子长大了,就给他看报纸上的照片,给他讲当年的老郑州是这样的,而你也在现场。”
最终,晚报和6个家庭约好,6月6日见。
新郑州站站
41岁的靳宝鑫
昔日荒地将变繁华车站
新郑州站站是本次首批开工工地中最靠东边的一站,也最远。41岁的市民靳宝鑫却选了这里做拍照地,因为从中牟走出来的他,打小儿就是在工地周边长大的。
他的印象中,这工地所在处原本就是块儿荒地,现如今连霍高速贯通了,新郑州站要建起来了,地铁也即将开工了,计划中他工作的省委党校也要搬迁至东区了,好日子正在一步步地向他走来。
因此,他一大清早专程和妻子王英梅骑车从红旗路的家中往新郑州站站赶。原本他还想带着女儿靳思敏来,可孩子要上课,第一张留影只留下了两口子的模样。
老靳说:“咱商量商量,下次选个孩子不上课的时间,让俺孩子也站这儿纪念一下吧。”
黄河东路站
61岁的王向东和老伴田丰
来省城享福气
61岁的王向东和老伴田丰是本次拍照活动中唯一一对“外来户”,与其余5位“老郑州”不同,老两口跟着儿子从平顶山来郑州享福才一年多,郑州拥挤的交通让他们印象深刻。
“到处都是车,公交车可挤,行人也多,去哪儿都容易堵,没俺家那边方便。”为此,地铁的修建让两位老人很激动,一是老家没这个,大城市才有地铁。二是以后出门更方便了,速度快,没那么挤,“到老了跟着儿子享享福。”
市体育馆站
60岁的刘献华
当年骑着毛驴逛二七塔
“我小时候,公共汽车公司就在丹尼斯这儿建的,开业那天可热闹啦!”6月6日早晨,风大雨大,但仍然难掩刘献华老人脸上的笑容,她就在市体育馆附近长大。
60岁的刘献华依然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是跟着父母亲骑着毛驴去二七塔的,1954年郑州公共汽车公司(即公交公司前身)成立,地点就在如今的人民路丹尼斯商场所在地,3条线、17辆车、48名职工,这些数字深深刻在她的脑海中。而如今,这里要开建地铁了。她觉得自己一定得在现场,还专程带来了牛年的年画。
8岁的王笑盈对奶奶讲的历史还没有太大的感受,但为了拍照她练习摆pose,整整准备了一个晚上。6日早晨的风雨中,她坚持穿裙子出镜。
背景中的体育馆被巨大的广告牌遮挡住了,但据规划方提供的资料显示,这广告牌附近正是市体育馆站动工处。
36岁的吴鹏山
20年的期待终成真
36岁的吴鹏山记得,上初中时火车站广场上竖着一个大红牌子,牌子上的大概内容是:火车站广场负一层地下商场,负二层地下停车场,负三层地铁车站。每个周末,他都会到工地远远地张望,看到“地铁车站”4个字就会很美,期待着自己小时候在北京坐地铁的体验能在郑州重现。
这个期待等了快20年。
“按照国际上地铁建设进度,想要2013年底通车,就得今年6月开工,2100多天,时间上够了,能出精品工程。”吴鹏山对地铁建设进度算得很仔细。
郑州大学站
39岁的王强
地铁开工可能催热郑东新区
11个月大的王浩然坐在爸爸王强的肩膀上。按照施工计划,地铁站施工需要3年时间,到时候他就会满地跑了,眼中的风景再不是现在身后的样子。
父亲王强和母亲王玉娟都还记得当年四桥一路修路时的场景,金水路不能走,只能从小路挤来挤去。中原路作为一条贯穿东西的主干道,地铁站封闭施工带来的交通问题在他们看来是种必然,“要享受就要先付出嘛”。
39岁的王强分析,地铁施工市内交通受阻,也许将快速提升郑东新区的人气。因为为了生意不受交通影响,众商家肯定会移居郑东新区。“3年后,郑东的商业区和老城区的居住区指不定就划分更明晰了。”
36岁的蔡莹
现代化大都市又迈进一步
曾在北京上学3年,让36岁的蔡莹无比熟悉地铁生活,不过6岁的儿子刘方泽没坐过地铁。
5日晚上,蔡莹的丈夫专门给小方泽看了部关于地铁的纪录片,但他依然没什么概念。不过,最近街上出现的“很长很长的公交车”让他很新鲜,当听说地铁是火车在地底下跑时,小朋友充满了期待。
蔡莹说:“有和没有,那城市的风貌就是不一样,大的交通框架搭起来,基础设施做好了,咱郑州向大都市发展的速度能成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