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7版: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考状元”的遗传密码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高考状元”的遗传密码
“状元之家”真的是遗传所赐吗?环境和后天的培养更重要
钱亮,2004年江苏理科“状元”,毕业于清华大学金融专业。

什么样的学生最有可能成为“状元”?老祖宗的话也许能为我们找到答案:龙生龙,凤生凤。意思是说,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娘胎里就注定的。古人的推论,与现代的基因科学理论“惊人一致”。在对过去30年的“高考状元”进行资料梳理和采访时,记者发现,事实似乎也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

案例一

龙生龙,凤生凤

聪明,是“状元”们儿时常听到的话

1986年,江苏南通的小城如东县沸腾了,18岁的如东中学女生范茹一鸣惊人,夺得高考江苏理科“状元”,这也是南通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省“状元”。回忆儿时,范茹已经记不清究竟是从几岁开始就被人称赞聪明,从她记事起,被称赞聪明已经成为一件常事。7个月,范茹就开始牙牙学语,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还表现出超强的记忆力,三岁开始能认字,能背毛主席诗词,甚至做一些简单的算术。

比范茹更早,1977年的江苏文科“状元”童星,1978年江苏理科“状元”萧柏春都出自南京一中,而且都是67届毕业的。南京一中退休语文特级教师贡泽培回忆,当年一中的老三届学生特别棒,而这两位“状元”更是出众,老师们对他俩的评价是“绝顶聪明”。

一中退休物理教师郑海陆曾担任过萧柏春的班主任:“第一个感觉他这个人记忆力特别强,可以讲是过目不忘,智商比较高。为什么我说他智商比较高呢?我做了一辈子教师看了那么多学生,总结出来智商首先是记忆力,是最基本的,聪明人记忆能力肯定好,听课一遍就记下来了。他在班上记忆力是最好的,反应也快,思维敏捷。”

2006年江苏“无冕状元”南师附中刘更城说,他记忆中是在小学开始,常被大人夸聪明,因为记忆力好,悟性强。

她的父母是小城的“无冕状元”

范茹的爸爸是位外科医生,他的医术在小城颇有名气,不仅在病人中威望很高,即便是同行,也都承认范医生的手术做得的确漂亮。范茹的妈妈是护士,范茹小时候就听说过,母亲在求学期间的成绩非常优异。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当年家里穷而无法继续求学,范茹的父母的最终学历都停留在了中专。即便这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城,这已经算是高学历,是个实实在在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成绩优秀的父母,生了成绩优秀的女儿,范茹家的例子,与现代的基因理论不谋而合。那么,基因的遗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案例二

平凡人家飞出金凤凰

理科“状元”钱亮,初中阶段成绩中等

钱亮是江苏省2004年高考理科“状元”。他出生在姜堰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的学历都不高,都是在农村长大。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为何能诞生出一个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呢?

钱亮的父亲说,钱亮小时候的成绩一般,智力方面和其他孩子没什么区别。父母都忙着上班,没太多时间关心钱亮的学习,而且他们也觉得孩子才上小学,成绩好坏并没有太多关系,最重要的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一般只要求钱亮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

在他10岁左右,父母都下岗了,为了生活,父亲开始做生意,经常出差,而母亲则开始在家全身心照顾钱亮的生活和学习。“这个变动多少对钱亮的将来产生了一些影响。”钱亮的父亲这么告诉记者。

“刚进入初中,钱亮的成绩只是中上而已,而语文甚至在中下水平。”钱亮的父亲笑着说。为了提高钱亮的语文成绩,他给钱亮买了很多课外阅读书,并请语文老师为他补习,为钱亮传授学习方法,培养他对语文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钱亮似乎开窍了,不仅对语文,对所有的功课都产生了学习兴趣。从初二开始,钱亮的成绩就开始突飞猛进了,后考入姜堰中学的实验班。班里都是各地来的尖子生,钱亮在里面一点也不突出,但后来又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情彻底改变了钱亮。

一次物理竞赛改变“非状元基因”

高一时期,学校要钱亮去南京参加江苏省物理竞赛,但内向的钱亮听说后不愿意去。父亲和老师多次去做钱亮的工作,好不容易才将钱亮“请”去考试。但自从参加完这次竞赛后,回到学校的钱亮像换了个人似的,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得非常喜欢学习、钻研,似乎找到了某种学习的窍门。钱亮的学习不是那种特别下死工夫的方式,而是很轻松,从高二开始成绩就迅速提高,在班里数一数二了。

钱亮的数学老师姜志荣曾是钱亮高中三年的班主任,他也说钱亮学习很轻松,每天睡觉时间都早,不会超过10点。到高考前夕体检,他的视力都非常好,没有因为学习负担重而视力变差。

[基因解读]

智商遗传率

大约为60%

在现代基因理论看来,人体的很多健康状况确实是通过遗传而来的,比如人的相貌、身材、疾病,甚至性格都有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其中也包括人的智商。根据目前基本上被科学界所认同的解释,人的智商遗传率大约为60%。

在遗传中,基因是怎样起作用的呢?东南大学基因与生化研究实验室的葛芹玉博士告诉记者,人的基因分布在两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当父母的染色体结合时,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开始配对。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遗传规律来解释智商遗传的情况,假如说决定我们智商高的一种基因代号是CC,决定智商低的基因是GG,中间状态是CG。在遗传配对时,先要看父母所携带的这3种基因中是哪种,然后分配到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在遗传时配对,形成新的组合,这一点和人类的ABO血型遗传类似。

比如一些“高考状元”,他们的父母或许都是聪明的,也有可能是普通的,但他们之中至少有一方是携带高智商基因的,而在基因配对时,我们知道,基因是分布在DNA的两条螺旋状的链条上,当复制生成新的DNA时,先要将两条链条打开,然后进行重新配对,比如决定智商的基因,父亲一方是CC,母亲一方是CG,分别从一方取一个,而孩子如果正好取到来自父母的基因中的C,配成CC,那就聪明。如果是一个C和一个G结合,那就是CG这种中间状态。

那么,是否意味着父母两个都不聪明,比如都是GG,那孩子就肯定不聪明了吗?也不是,葛芹玉说,决定人智商的基因不可能只有一种,目前研究结果证实人类的基因数量有3000多种,像我们所比方的CC、CG或GG这种基因碱基对有30亿左右,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基因是跟智商有关的,所以它们在遗传配对时,究竟是如何组合,很难三言两语说得清楚。

哪些家庭更易诞生“高考状元”?

不少“状元”出自教师之家

除了遗传,环境和后天的培养对于成才也非常重要。记者从南京一中的贡泽培处了解到,1977年的江苏文科“状元”童星,1978年的江苏理科“状元”萧柏春,他们都出身教师家庭。这个现象激起了记者的好奇:这是巧合,还是有规律可循?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了解到,出自教师家庭的江苏“状元”的确不少:2005年江苏“高考状元”苏州中学女生朱海一的母亲是位中学数学教师;2007年江苏高考理科“状元”汪天一的父亲是中学物理教师;2006年江苏高考实际考分最高的“无冕状元”南师附中清华保送生刘更城的父亲也是位教师……

目前正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本科的刘更城在大学依然成绩优异,全面发展。2006年,刘更城在清华保送生考试中获得了全国第一,因此他无论在高考中取得多好的成绩,也不可能显示相应的名次。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刘更城一举考到700分,是真正的分数第一。至于为什么“状元”喜欢扎堆教师家庭这个问题,刘更城的解释是:父亲在他刚上小学时开始给他一些文科方面的知识积累,重视抓基础,拓宽阅读面,这对培养他的学习热情很有帮助。

父母的关心是“状元”的动力

原来,“状元”青睐的并非是教师之家,而是那些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一位在中学任教多年的班主任向记者总结:“小知识分子很重视教育,他们也有时间花在孩子教育上,所以孩子成才率高。”

当然也有特例。2008年南京高考理科“状元”、毕业于金陵中学的胡越的父母在事业上很成功,两人工作特别忙,晚饭都要胡越自己买着吃。学什么,自觉不自觉,父母无法遥控。“母亲的认真,父亲的责任心对我影响很大。”胡越说,虽然父亲经常出差,但特别关心他,每晚总要打电话和他聊聊天。儿子爱好很多,父母没有过多约束,而是一次次去找各类辅导班,让孩子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爱好。

无论是手把手教孩子,或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搏,“状元”们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当然,除了家庭环境,学校的环境也很重要。

“状元”们的高效率从哪里来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状元”们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他们都有不少的爱好,一般都在班级或学校担任“要职”,还有几个另类的,不上学校的晚自习,甚至连作业都不做。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学习如此高效?

范茹在学校显得很特别,因为上课效率高,反应比较快,做作业什么的都快,上课的时候,如果觉得老师讲的有不对的,她就会举手要求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老师分析出的解答套路,她不愿意套用,而是要自己找到更简洁的解法,常被老师担心思维太跳跃。这样一个调皮的女孩当时还担任学生会干部,要花很多时间在组织活动上。即便如此,她还是有很多业余时间,主要用于课外阅读。

贡泽培老师回忆,当年童星和萧柏春都是体育爱好者,冬季长跑时,他们能背着沙袋负重锻炼。而2008年江苏高考“榜眼”,南通市“状元”海安中学学生林森很喜欢在校园里进行各种锻炼,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都是他最爱去的地方。林森也是非常特别的,他本来有保送清华大学的资格,但觉得学了12年,应该体验一下高考,就放弃了保送,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笔试全国第一名的身份获得30分加分后,开始备战高考,但他既不做作业,也不上晚自习,每晚10点前一定休息。据《现代快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