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5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心灵清仓
舌尖上的禅
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
杨兰春请观众吃“鲜桃”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杨兰春请观众吃“鲜桃”

□王振洲

全国优秀的现代剧目很多,但有哪一出像杨兰春编导的《朝阳沟》一样,城里人、乡里人、老年人、青年人都爱看,而且几十年久演不衰?又有哪一出像《朝阳沟》有那么多优秀唱段在群众中流传。“亲家母,你坐下”“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好难舍难离的朝阳沟”……生活化的语言,动听的旋律,使唱者听者都陶醉在美好的艺术享受之中。就是这样一出深受群众喜爱的好戏,“文革”中也横遭非议,指责拴宝、银环形象不高,是中间人物等,要大修大改,甚至推倒重来,刚直不阿的杨兰春自然不干。为了大修大改《朝阳沟》,省有关部门就抽人组织了个写作班子,其中省委宣传部一人,河南日报社三人,我也参加过几次讨论,大家都是《朝阳沟》的热心观众,喜欢《朝阳沟》,深知难以逾越,但在那时的政治气候下,领导之意难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大家费了好大劲儿,几易其稿,结果谁都不满意,也就不声不响寿终正寝了。谈及此,杨兰春总是一笑置之。

记得是1975年春季,一天到省文联找孟应灵同志玩,他说:“兰春在家,找他聊天去。”杨兰春既是领导又是誉满全国的编导,却平易近人得像个普通百姓没有架子,更没有官腔,谈话时有时竟像老农一样蹲在地上,同志们都喊他老杨或是兰春。我和杨兰春虽然熟悉,到他家还是第一次,其屋里的摆设和他人一样朴素。杨兰春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从不在吃穿上费心,听说他到洛阳为人家排戏,带着煤油炉,自己煮面条吃。当时社会上传说杨兰春要调到北京工作,问其真相,杨兰春说:“有这回事,省里领导坚决不放,我也不愿意去,我喜欢河南,离不开豫剧,更离不开多年来关心支持我的观众。”

杨兰春所以能够搞出《朝阳沟》等那么多精品戏,有诸多因素,其中重要一条是热爱观众、尊重观众。1981年《郑州晚报》复刊时,请杨兰春给副刊写文章,他很快就针对戏剧演出中的粗制滥造现象,写出了幽默而深刻的《戏票不是梧桐叶》。他在文中说:“人们看戏总想看好戏,这种要求完全正当。因为戏票不是郑州金水河大道上的梧桐叶,随便可以抓一把,它是用钱买来的啊……花钱看一出戏,如果没有几处能打动人的心灵!不能得到艺术享受,那就等于什么也不落,还不如买一捆烂白菜喂鸡呢!”他在文中还写道:“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艺术不能搞瓜菜代”。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的质量在于磨炼。我们这些搞戏的,要让观众吃“鲜桃”,最好不要叫观众吃“烂杏”。想想看,杨兰春编导的《朝阳沟》《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李双双》等,哪一出不是让观众吃了还想吃的“鲜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