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秦俑之侧,就像与秦始皇同在一个空间,只是中间跨越了两千年。”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有些激动。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下午1时,考古人员开始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进行发掘,这是其沉寂24年后迎来的第三次考古发掘。
秦兵马俑一号坑是3个俑坑里最大的,最有代表性,代表了秦代步兵与车兵编组的恢弘军阵。目前坑内2/3的范围还没有被发掘,黄黄的填土下埋藏着这一“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一大半“谜底”——甚至有从未被人们想到的问题。
被尊称为“秦俑之父”的考古学家袁仲一,在上世纪70年代主持发掘了秦始皇陪葬一号坑。当天,他站在坑内抖着手臂说,秦兵马俑考古的又一次兴奋状态应该来了。“经过数十年与国外专家的联合攻关,对于出土秦兵马俑的彩绘保存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今天已迎刃而解。”袁仲一说,中国考古界终于等来了让更多兵马俑重见天日的时机。
13日下午的发掘引来全国各地媒体蜂拥而至,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站在秦俑一号坑旁,目睹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刷新:下午5时左右,考古工作人员在坑中发现一个完整彩俑,俑的头部有半张脸还保留一些彩色。另外,两架赫赫声威的秦国战车露出“影子”,两匹战马被清理出大半个头……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兵马俑的这次发掘被视为国内考古技术的一场最高端演练。
13日,秦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曹玮说:“发掘的区域位于一号坑中间偏北位置,今年发掘200平方米,今后5年将有目的、逐渐地完成俑坑北侧约2000平方米的发掘,最终将俑坑北部从东向西完全贯通起来。”
根据已往的考古发掘资料,秦兵马俑一号坑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9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估计一号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有专家称,这个坑的俑阵排列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矩形混编部队。
六大谜团期待破解
谜团1:特色陶俑能否再现?
在已经发现的兵马俑中,“绿脸俑”备受瞩目,有人戏称这是工匠们的恶作剧,那么,这次发掘会不会有更多特色陶俑出现呢?当年秦始皇灭六国时曾抓获了大批异国俘虏,这次还会不会发现异域风格的陶俑呢?
谜团2:能否出土手执木弩的兵马俑?
“从考古价值上讲,如果能在这200平方米中发现新的物件、新的材料,那对于研究的价值就大多了。比如,如今出土的一些兵马俑的手势呈四指弯平状,但手里已经空空如也,我们只能根据当时弩的形状判断,认为他们可能手执木弩,只是木头被烧毁或朽掉了。”考古专家表示,如果机缘巧合,能发现一个手执木弩的兵马俑,就能证明此前推断是正确的,意义重大。
谜团3:古人也会高科技合成颜料?
陶俑身上残存的彩绘颜色,经专家分析研究,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成分硅酸铜钡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这种紫色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曾发现,如今人们只有在超导世界里的衍生物中才能发现这种紫色物质,而如此高科技合成物怎会出现并应用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谜团4:谁焚毁了兵马俑坑?
与前两次发掘的区域相比,在即将发掘的一号坑T23方内,大量烧成黑色的棚木痕迹清晰可见,专家由此结合一号坑兵马俑出土被破坏的程度推断,兵马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焚毁。那么,是谁焚烧了俑坑呢?由于史书没有任何记载,一些考古人员从文献资料推测,破坏兵马俑的人有可能是项羽。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入关,在放火焚毁了秦咸阳宫等地面建筑的同时,秦兵马俑坑或许也难逃一劫。
关于兵马俑坑的焚毁原因,有些专家还认为是当时人们采取的燎祭葬俗。但也有专家认为兵马俑没有被人为焚烧过,这只是漫长岁月里,棚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碳化所致。因为,目前人们除了看到碳化遗迹外,并没有发现其他明显被焚烧痕迹。相信通过这次发掘,考古人员对兵马俑焚烧之谜也许能得到更为清晰的认识。
谜团5:秦人咋会电子镀铬技术?
当年出土的青铜剑等青铜兵器,埋葬于地下两千多年却依然光亮如新,后经专家研究发现这些青铜剑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可是这种电子镀铬技术直至20世纪才出现,当年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谜团6:军阵是圆形还是方形?
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壮观的军阵气势、精美写实的人物造型、高超的制陶工艺让世人震撼不已。关于一号坑军阵的排列问题,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一个方形的军阵,用来抵御外敌入侵,秦俑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认为是用于防守的圆形军阵,象征护卫秦始皇。综合新华社、《南方日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