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4版:民间纪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出一代帝师的新密小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走出一代帝师的新密小村
豪门望族的“八大院”陈氏家族的两位名人南北双向开门,独一无二
村中的“八大院”如今所剩不多,往日的辉煌也渐退出老辈人的记忆。
陈氏后人围坐祠堂之中商谈族中要事
陈氏宗祠里悬挂着康熙题写额
一户人家在300多年的大树下乘凉用餐
村中残存的老宅仿佛向后人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这块砖烧制于雍正年间

一座宗祠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变迁,新密市白寨镇光武陈村的宗祠也不例外,饱受300多年风雨和战火的它蕴藏着陈氏家族的苦难、荣耀和变迁。明朝时期是皇亲国戚,共出了5个郡马。清朝时陈氏家族更是显赫,陈日章曾做过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老师,在陈氏宗祠中,直到如今还存有康熙、雍正亲笔题写的匾额。

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文 贾俊生/图

一个家族曾出5个郡马爷

光武陈村历史上叫王家寨,与陈姓的渊源最早始于东汉初,东汉光武帝刘秀自南阳起兵后,与王莽军队在中原地区展开了拉锯战,汉军为扼守颍川,派将军陈俊在这里驻兵,刘秀稳定住政权后,便将陈俊驻兵的地方赐封为光武陈。

1271年,忽必烈进兵中原后,为同化汉族,派蒙古人驻扎到这里,并把名字改回王家寨。元朝末年,百姓纷纷造反,聚众赶走了蒙古王族,王家寨至明朝初数年没有人居住。

再次启用光武陈这个名字,已是明代的事了。元末时,陈永亮曾与朱元璋势均力敌,但最终战败,陈永亮的子孙为逃避朱元璋的“赶尽杀绝”改姓为“贾”。明初洪武元年,光武陈始祖陈遂迁居到新密西北40余里磨旗山东侧。陈遂的孙子是个石匠,一日他来到此地,得知此地原名为光武陈后,感觉此地便于居住,又与陈姓有渊源,就带着家眷在这里安顿下来。

朱元璋孩子众多,陈氏子孙中有一名叫陈仪的成为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的女婿,自此以后,光武陈氏便开始兴盛起来,成为明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后来又有陈邦定、陈奇策、陈孟、陈虞做了郡马爷,如今在陈氏宗祠内,还悬挂有“五尚皇亲”的匾额。

豪门望族的“八大院”

光武陈村原有“八大院”,这是光武陈村陈氏子孙们的荣耀,也是他们的遗憾,荣耀的是明清时期祖先们的辉煌,遗憾的是“八大院”中五个大院已经毁坏得不见踪影,其他的三个大院大多也成了残垣断壁。

说起光武陈村的八大院,还要从五世祖陈仪说起。陈家迁到光武陈后,由于勤俭持家、善于理财,又备受皇亲恩宠,没多久就成了富甲一方的豪门望族,陈仪有八个儿子一个女儿,都继承了陈家的良好传统,在仕途上都有发展。

在中国古代,家业兴盛后免不了要大兴土木,陈氏家族也一样,除排行老八的女儿外,陈仪的八个儿子按照五行八卦九宫所坐落的方位,设计规划出了八大院的布局,以及与之配套的花园、望景台等。

八大院的建筑形式和模式大致相同,既各自成院又远远相通,整体上都由大门、过庭、花庭和堂楼四部分组成。

陈氏家族的两位名人

在清代,陈日章和陈邦彦是陈氏家族最为出名的两个人。在陈氏宗祠的拜堂内,悬挂有“庆余两朝”的匾额,上面有“弟子玄烨题”字样,这是康熙帝玄烨专门为他的老师陈日章所书。

陈日章生于1632年,从小聪明伶俐,又极其好学,中举人后在鹿邑做了几年官,由于政绩卓著,被推荐入宫中,授予翰林院待诏,先后教过顺治、康熙。陈日章教了康熙10年,康熙与陈日章的感情也特别深,康熙长大亲政后,陈日章又成为康熙的得力谋士。

《康熙字典》始编于1710年,用了6年时间编撰完毕,共收录汉字47035个,它的体例成为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它的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应用。而这本浩大的著作就凝聚了光武陈村陈邦彦的心血。在康熙年间,陈邦彦作为翰林参与了《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而且《康熙字典》的序言也是康熙下诏让陈邦彦写的。

南北双向开门,独一无二

陈氏宗祠在规模上算不上宏大,可以说比起“八大院”来,要小气得多。但它的文物价值不可小觑,南北双向开大门的建筑格局在全国属于独一无二的。

按照清代规定,大门是不能对着皇宫的,大门朝北对着皇宫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而陈氏宗祠是个特例。陈氏宗祠有南北两门,宗祠拜堂向南的建筑风格是为尊崇皇帝和遵照民俗。陈氏后人陈永灿说,清朝皇帝允许陈氏宗祠在北面建大门,也许是在表达皇帝想与自己的老师随时可以对话的愿望。

陈氏宗祠虽然不大,但布局紧凑,结构合理,整体分为拜堂、亮亭、卷棚三部分,两边设有谱房等,但遗憾的是上个世纪谱房被毁。

在建筑屋顶之上,还设有滚龙脊、吞脊兽,其工艺精美无与伦比。在陈氏宗祠的北门之上,“陈氏宗祠”四个大字的旁边还盖着“雍正王子”的印章,显示着陈氏家族当时的显赫地位。

如今,在陈氏宗祠之中,还保存有极高文物价值的碑刻上百块,另有记载着光武陈氏的各种文献史料以及陈氏数百年的族谱,走进陈氏宗祠,就可以读到一部完整的陈氏家族史。

古民居,承载着人类千百年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宅子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中原的各个角落,不为人知。本报“老宅记忆”系列报道,在让读者了解中原老宅子的同时,也希望对它们加以保护。如果你有“老宅”的线索,或者了解一些“老宅”的故事,也请告诉我们。电话:13838049299,邮箱:zzwbsczl@126.com。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