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3版:中国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考古专家:不宜大规模发掘兵马俑
0526myh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考古专家:不宜大规模发掘兵马俑
一号坑正待修复的陶俑。
在发掘现场,很多陶俑已露出面容。
6月13日, 工作人员在一号坑进行发掘工作。

秦陵地宫至少100年内不会打开,技术问题是主要制约因素

此次发掘将军俑很值得期待,不可能出现外国人面孔

在国内考古界“沉寂”多年的秦兵马俑博物馆,6月13日正式宣布:该馆第一次以独立资格组织考古发掘队开展的考古工作正式拉开。这是秦俑一号坑在时隔24年后的第三次发掘。兵马俑博物馆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渐完成俑坑北侧约200平方米的发掘,最终将俑坑北部从东向西完全贯通。对此,有专家提出“不宜大规模发掘兵马俑”,此次发掘考古顾问、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就表示,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俑身彩色泥块脱落或与俑坑内泥土混杂等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还很难修复到位。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兵马俑再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条件是否成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曹玮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著名秦汉考古专家焦南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考古发掘真像是在绣花”

6月13日,考古人员对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发掘。16日,发掘现场对游客开放。展厅里有两个地方最吸引人:一是刚进展厅的位置,因为这里能够纵观整个15000平方米左右的展厅;二是一号坑中间偏西北的200平方米区域,这里是本次发掘的区域。

在发掘首日挖出的四马战车已经露出局部马俑。还有几尊已经露头的人俑,工作人员正用小刷子、小铲子在其周围小心地发掘。“考古发掘真像是在绣花!”有游客这样评价。

彩色兵马俑能被保护下来

在发掘现场,有四五只储物箱摆在并不显眼的位置,箱子里装的是保护彩绘的特制药剂。在发掘过程中,如果考古人员发现彩色陶片,争取保护色彩的时间只有三四分钟。在这个时间内,考古人员会即时给彩色陶片用上这种特制的药剂,然后用保鲜膜包裹密封,随后再立即送到附近的实验室。通过这样的处理,彩色的兵马俑就能被成功保护下来。“这项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虽然经过保护处理后没有刚出土时那么颜色鲜亮,但已经能保证颜色不脱落。”在现场指导发掘的考古队长许卫红介绍说。

不可能出现外国人面孔

对于此次发掘是否能发现文官俑,是否会出现外国人面孔等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刘占成说,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一号坑中主要是步兵、车兵组成的军阵,将军俑很值得期待。在军阵中不可能出现文官俑,更不可能出现外国人的面孔。因为在已经发掘修复的人俑中,总体以关中秦人形象为主,少数民族的形象不多。

秦始皇就是秦俑主人

此前曾有人质疑秦俑主人是否是秦始皇。对此,刘占成和许卫红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一致认为秦始皇确是秦俑的主人,而且证据充分。两位考古专家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第一,从地层上看,发现秦俑的地层属于秦文化层,这点已经肯定;第二,从目前整个秦陵区已发掘的陪葬坑看,所有兵马俑在建设形式上是一致的,比如都有俑道等;第三,从已出土的文物看,青铜兵器上明确出现了吕不韦的名字,吕不韦为秦始皇的丞相。据《钱江晚报》

残存在陶俑表面的颜色可以完全保存

记者:更多的兵马俑被发掘出来后能否安然无恙?

曹玮:有人说兵马俑原来有朱红、粉红、粉绿、粉蓝、枣红、粉紫、中黄、橘黄、白、黑、赭等颜色,但是出土后全部退色,现在的陶俑基本都是青灰色的,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起码一号坑里的陶俑在秦末就经历过大火焚烧,而且这里的黄土透气,空气早就渗入,颜色在2000多年里已经逐渐丧失了。所以,出土的都是一些彩色痕迹,对于陶俑彩色的保护技术,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焦南峰:残存在陶俑表面的颜色,我们的技术可以保证完全保存。但有些陶俑的泥块掉下来,颜色脱落混在土里,如何把这些颜色分解出来粘回兵马俑上,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记者:此次发掘多少比较合理?

曹玮:我们现在除了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在秦始皇陵周围也发现了600多处各种遗迹,基本上都没有发掘。

焦南峰:我认为对兵马俑发掘的面积仍然要慎重。在考古上,同类的东西挖一些留一些,是比较科学的。比如发掘二、三号坑时,就有专家提出三三制原则:三分之一彻底挖开再修复,三分之一挖开后不修复,还有三分之一则不挖。

秦俑军阵布局可能有更多破解

记者:此次一号坑发掘可能破解出什么?

曹玮:我们对秦始皇陪葬坑了解得太少了。比如什么叫文官俑?因为陪葬俑的风格是写实的,文官俑究竟怎么定义,都是未定的事。总体来说,一号坑未来5年发掘的过程中,我们可能破解更多关于秦俑军阵的布局问题,并且更进一步了解秦始皇的用俑陪葬的制度。秦始皇制作真人大小的陪葬俑,他是空前绝后的。汉代帝王都不采用真人大小的陶俑了,用雏俑,这在战国时期楚国帝王陵出现过。可以说汉代帝王继承了楚国陪葬制度,因为他们是楚人,与秦始皇的陪葬陶俑风格不同,但又有一定的承袭。这是什么原因?都可能被破解。

焦南峰:我觉得,国家文物局之所以批准一号坑的发掘,也在于我们对坑里情况非常清楚了。出现意料之外的大发现估计很难。

秦陵地宫百年内不可能打开

记者: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的计划,但被国家文物局否决。秦陵地宫的发掘目前有日程表吗?

曹玮:至少100年之内不可能。对秦始皇陵的600多处遗迹,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后才能动最核心的地宫。无机物陶俑的保护目前已经不是问题,但陵墓中有机物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比如丝绸、纸张等的保存。举一个例子,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出土后一直放在冰箱里,专家们不敢拿出来,一拿出来就会变色。

焦南峰:我始终认为,中国秦汉时期的帝陵与埃及金字塔不一样。埃及金字塔进去之后,把东西拿出来,金字塔还安然无恙。中国的帝陵,土是堆上去的,挖开之后,要把封土全部搬走,这意味着秦始皇陵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主张能不挖都不要挖。

记者:技术问题是主要的制约吗?

焦南峰:对。我自己也曾有过非常大的遗憾,当年我主持汉阳陵的发掘工作,汉阳陵的陪葬陶俑虽然比秦兵马俑小,但是都穿着丝绸衣服,可是千年过去,丝绸衣服都像粉末一样朽烂在泥土里,如何将这些粉末从泥土里分解出来然后再恢复成丝绸,这是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出土后的汉阳陵陶俑都光着身子,是一大遗憾。

当然,考古工作无法不伴随遗憾,没有遗憾就不可能有后来文物保护技术的展开。考古专家是在从事一个有点无奈的职业,因为任何文物保护技术从根本上讲都无法保证文物永世不灭。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不挖,那样我们对古代的认识又无法进步。要不要挖?什么时候挖?挖多少?这是一个永恒的悖论。据《南方日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