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初,由郑州市委宣传部评选出的“改革开放二十年二十件大事”在《郑州晚报》上刊登,“邮电产业市场化快速发展”成为排名第三的大事件。
这一年的9月8日,郑州移动开始正式独立运营。从此,手机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移动通信快速成长的10年里,《郑州晚报》始终给予着关注,以新闻人的视角记录和推动着移动通信的成长。而郑州移动的不断发展,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数字化生活。晚报记者 祁京/文 白韬 于进洋/图
欣闻贵报60周年庆典,我谨代表郑州移动全体员工向贵报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衷心祝愿贵报越办越好。
60年来,郑州晚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锐意改革创新,与党的事业、人民的命运休戚与共,与郑州的建设发展相随相伴,充分发挥了党的喉舌的重要舆论阵地作用,为推进郑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衷心祝愿贵报以创刊60周年为契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再谱新篇。
镜头一 生活开始移动起来
原郑州市市长、现省豫商联合会会长陈义初是郑州较早一批用上手机的人,“大概1992年的时候,我夫人到日本出差拿回来一个大哥大,觉得很实用,然后没多久,市政府就给配备上了。”
有了手机之后,陈义初觉得自己的工作方式完全发生了改变,原来很多需要坐在办公室才能办的事情,在路上、车上就能办妥。他开玩笑说,自己的业余时间全被手机掌握了。
在“四桥一路”建设中,陈义初一刻不停地奔波在工地上,手里掂着大哥大,看到哪有问题就是一通电话。在他的“监工”之下,“四桥一路”按时完工,至今仍在解决郑州交通瓶颈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陈义初的手机还有一个大作用,就是向晚报“报料”。当市长的时候,每到周末,陈义初都要走街串巷查市容卫生,发现问题就毫不留情批评,要求限期整改,并且下周末他还要复查。他还现场打电话给郑州晚报和郑州电视台,让这些问题在晚报上曝光,让市民和他一起监督,一时间,周末的晚报和电视台的关注度节节攀升。
1999年9月,《郑州晚报》对郑州移动正式独立运营进行了报道,并断言,这一“邮电产业的改革”必将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发展机遇。那一天的报纸,一时纸贵。
过了多年以后,当陈义初再次走在当年自己主持兴建的“四桥一路”的时候,他发现,在桥上辛勤工作的清洁工们都用上了手机,这让他很高兴,“这说明我们郑州人真正富裕了,生活方式进步了。”
陈义初说,现在连他住的院里收废品的师傅都给他留下一张带手机号的名片,这让他感到很惊喜。
镜头二被“短信风暴”改变了的沟通方式
200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剑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到现在他还记得自己第一个手机号码,“不仅工作需要,也是为了和女朋友联系方便,发了第一个月工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了个手机。”
开始的时候,手机还只有通话功能,这让刚参加工作的张剑有些吃不消,但没多久,他就被一种叫做“短信”的东西给吸引了。当时《郑州晚报》上多次报道了短信业务,那种不同于语音通话的联系方式让人充满了好奇。
2001年,郑州移动推出了“短信风暴”,每发一条短信,赠送一角钱话费,相当于短信免费。在《郑州晚报》上看到这样的活动之后,张剑感到时髦又实惠。在刚开通短信业务的一个月里,他发出了300多条短信,“有200多条都是给女朋友发的,就这么发了没几个月,她成我媳妇了。”张剑说,等到郑州移动的“短信风暴”活动结束的时候,他发现不但自己已经完全离不开短信,身边的同事朋友们也成为短信的“俘虏”。
现在的张剑每天早晨要通过看手机报了解新闻,上班后要通过短信和客户交换销售信息,到了下午,女儿学校的“校信通”又会准时传到自己手机上,逢年过节,祝福短信更是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节日元素。
镜头三 从万元的“大哥大”到百元的订制心机
在郑州移动刚刚成立的时候,《郑州晚报》曾报道过市民到营业厅排队办理手机的场景,那时候的手机还刚刚从“大哥大”的时代进入数字化时代,价格不菲,当时的《郑州晚报》就发出过“让市民都用得起移动电话”的呼吁。
刚刚参加工作的许先生就是在看到这篇报道之后,萌生了拥有一部手机的梦想。许先生说,那会儿做梦也想不到后来手机能那么便宜,也想不到自己一年能换两三部手机。
这一切都来源于郑州移动的创新,2004年5月18日,《郑州晚报》报道了郑州移动订制手机——“心机”上市的消息,经过郑州移动的深度订制和话费补贴,让过去高高在上的手机价格一路下降,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在郑州移动“心机”推出之后,手机的价格从20年前的五位数一路走低,如今几百元钱就能拿回一个不错的手机。
最近,许先生回了登封农村老家,发现他的很多亲戚也用上了移动的订制心机,问了问价格才几百块钱,竟然还有摄像头,有的还能手机上网,这让许先生不禁感慨移动生活的普及性。
镜头四 非典时期的移动通信
2003年非典的时候,王女士正在深圳打工,突如其来的瘟疫,让她回家看望父母和在郑州上学的弟弟这样的愿望成了泡影,更让她对家人的安全忧心忡忡。
不仅仅是王女士,由于非典的肆虐,不但上千万的河南外出务工人员急需和家人沟通。就是留在郑州的人,也因为病毒而不得不依靠移动电话进行沟通。
这一年的5月,《郑州晚报》以《非典时期的郑州》为题制作了特刊,在特刊中,晚报号召大家,当此病毒传播之时,让我们给亲友们打一个报平安电话,发一条祝福的短信,在绿色和温暖之中凝聚人心,抗击病魔。
王女士在那一天之后收到一条陌生人的短信:“姐姐,你们想我吗?我可想你和爸妈了。”来回几条短信,她确认是弟弟发来的,激动地边流眼泪边读起来。
王女士的弟弟目前已经毕业了,就留在郑州工作。除了发短信,他们还偶尔互相发发彩信。而已经回到郑州创办了自己事业的王女士,更是怀念那段有移动陪伴的非典日子。
那一年的10月26日,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非典之后郑州举行,经过了非典的洗礼,有了手机的沟通无限,郑州人越来越懂得了团结。
镜头五 “动感地带”塑造了新的校园生活
“在我的地盘要听我的”,2003年的春天,比“非典”传播更快的,是小眼睛大舌头的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我的地盘》。3月6日,郑州移动的“动感地带”宣布正式推出,第二天,《郑州晚报》就进行了报道。
全新的品牌形象,时尚的代言人,每条短信几分钱的优惠,在《郑州晚报》的记者眼中,这个针对大学生推出的时尚品牌,必将带来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热潮,为此,我们曾多次对郑州大学校园里正在兴起的手机热进行报道和分析。
借着大学生的热情和“非典”时期通信需求的爆发,“动感地带”不但在大学校园里站稳了脚跟,而且日益壮大,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从“动感地带”品牌创立那一年起,“动感地带全国街舞大赛”就成了每年的固定节目。每一年的街舞大赛,《郑州晚报》都要进行跟踪报道。而在连续7年的街舞大赛推动之下,郑州的街舞水平已经名列全国前茅,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街舞之中,让这个城市和街舞一起“动感地带”起来。
到今天,“动感地带”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大学生通信产品和时尚品牌,而是年轻人的情感的纽带。2008年的圣诞节,在《郑州晚报》和“动感地带”的帮助下,在经三路上卖气球为生的“气球奶奶”孙玉兰实现了自己的圣诞梦想。那一天,郑州是一座温暖的城市。
镜头六 满意100成了服务标志
孙亚杰一毕业就买了手机,回忆起自己眼中的移动通信服务的变迁,这位大商新玛特郑州国贸总店总经理感慨万千。
他说,移动刚成立的时候,营业厅数量非常少,那时在营业厅购机入户或者办理业务,不但要排长龙,而且程序非常复杂。“大概是在2000年,《郑州晚报》对营业厅排队的现象进行了集中报道,当时是很受关注的。”孙亚杰说。
渐渐地,营业厅数量多了起来,办理业务越来越方便,服务人员的态度越来越好,服务也越来越细致。很多营业厅连婴儿车、针线包、医药箱这类东西都有,比用户自己考虑得都周到。而像他这样的VIP客户,后来还有了专门的客户经理,要开机、补卡,一个电话过去,客户经理就能办妥了。
作为商场的总经理,孙亚杰说,在看到《郑州晚报》上报道的移动“满意100”服务承诺之后,他最大的心愿是,自己的百货店也要把这种时刻都在的贴心学到手,做郑州服务最人性化和最贴心的百货商场。
镜头七 “你好,新河南”
“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这个网上流行的诙谐语绝对是对几年前新密市苟堂镇的真实写照。那时镇里要通知各村村干部开会,必须派人走路一个村一个村地通知。而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农民已经有了手机,但家乡不通电话,只能靠写信回来给家人报个平安,不能回家的节日,拿着手机却无法跟家人说上话,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2002年以来,郑州移动新密分公司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在镇里建起了10多个基站,在村里建起了“中国移动电话服务站”,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移动通信业务,如今村民们无论在镇上做生意还是外出做生意都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现在,苟堂镇里有手机的农民已经很多,不仅用手机打打电话,他们的手机还有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每天查看乡里农业信息网平台发来的各种信息,有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有农肥农药的市场行情,有种植技术,有天气预报。
自从修通了路,有了手机信号,信息便利了,镇上不少人都开了小企业,“现在俺苟堂已经是河南百强镇了,一年全镇的收入能到10个多亿。”村民老杨说,自己发家致富,少不了移动的功劳。
镜头八 有移动信号的地方就有了希望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地震。
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如果说生命的安危是全国关注的焦点,那么通信是否畅通则成为关系生死存亡重要的一环。早一秒抢通被阻断的通信,就能多一些生命被救;早一秒恢复通信,就能为搜救被困群众赢得更多的时间。
在这危急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通信精兵迅速向四川地震灾区集结。在队伍中,来自郑州移动的4人通信抢险队不畏艰难、全力以赴,进军通信孤岛黑水县,成为了整个中国移动集团公司走得最远的抢险队,被当地群众称为信息生命线的守护者。
在郑州移动通信抢险队进军的过程中,《郑州晚报》始终进行着跟踪报道,29天5000公里的征途,10多篇的特别报道,第一时间展现了郑州人民支援抗震救灾一线的风采。
在支援灾区的同时,《郑州晚报》也在呼吁着郑州人对来郑的四川伤员提供帮助,随即,郑州移动在每一个四川伤员的病床前配备了一部免费报平安电话。
镜头九 展巨幅国旗,为奥运加油
2008年7月25日10时2分,最后一名火炬手、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邬江兴点燃设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圣火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郑州站传递随之顺利结束。
同一天,《郑州晚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报道了郑州移动在炎黄二帝塑像前展巨幅国旗迎奥运圣火的活动。
火炬到来前一天的7月24日,母亲河黄河边上,在炎黄二帝塑像前,郑州移动的员工和郑州公安消防支队的官兵一起高喊“奥运加油!中国加油!河南加油!”随后在庄严的红旗颂声中,500多名奥运志愿者,展开了长88.88米,宽59.6米,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重量约800斤的巨幅国旗。这是国内展示过的最大国旗,仅一个五角星就达50平方米。
在河南郑州,移动人通过这种方式,最好地表达了河南人民支持祖国成功举办奥运的美好心愿,同时也通过这种万众一心的行动,有力地传递了为奥运加油、为中国加油、为河南加油的良好心愿。
在展现最大国旗的同时,郑州移动还派出了刚刚从四川灾区回来的应急通信车,参与了河南的全程火炬传递,被誉为火炬传递中的“铁军”。而《郑州晚报》对郑州移动三名援奥志愿者的报道,则展现了河南儿女支援奥运建设的风采。
镜头十 抢鲜你的3G生活
2009年5月18日,《郑州晚报》分别以《河南3G业务正式开通商用》和《郑州市民首次零距离感受3G时代》为题,对郑州移动3G开通进行了报道,这一天起,郑州正式进入3G时代。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将影响和改变我们的信息生活,也将对“数字郑州”的建设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因而被社会公众所关注。而郑州移动承担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制式3G建设,则是3G时代最被关注的热点。
从郑州移动进行3G建设开始,《郑州晚报》就给予了关注,从基站建设到后台维护,我们持续不断的进行报道,第一时间为读者传达3G建设的进展,勾画3G时代的美好愿景。
在郑州市民的支持下,郑州移动提前一个月完成了3G基站建设工作,在TD二期城市中进度排名第一,创造了3G建设的“郑州速度”,为郑州市民使用3G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
展望未来,在3G时代,《郑州晚报》将和郑州移动一起,为实现“数字郑州”而努力,为了让郑州人实现真正的“沟通无极限”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