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2年国际石油价格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2003年国内公共卫生冲击,到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旅游走入我们生活30多年的时间里,每一次或经济危机,或自然灾害,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外来风险对于它的冲击。抛却大的层面,单就天气、人为等因素,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旅游的敏感和弱小。“旅游是敏感的,旅游是脆弱的”谈论风生水起。对此,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却认为,旅游业是敏感的,但不是脆弱的,受挫明显、反弹迅速。
天气无常影响旅游
不介入旅游行业,对于旅游的敏感可能就没有切身的体会。虽说记者从事旅游报道也就一年时间,但这种敏感可是真真地体会了一把。
去年冬天比较暖和,12月份中原大地仍然艳阳高照,铆足劲儿等着冬天大干一场的几大滑雪场老总,天天对着暖冬无可奈何:“滑雪场都等着温度降一下赶快造雪,好接待滑雪爱好者,可气温这么高、地温这么高,今天造雪,明天就给化没了,天咋就冷不起来呢?”
到了今年春天,情况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天气怎么就暖和不起来呢?人们都等着踏青出游,可这气温低得草都发不了芽,还踏什么青啊。”春季的旅游市场,春天的姗姗来迟,也让山水景区老板心生无限抱怨。看看天放晴了,气温有升高的迹象,赶快打广告:“周末相约踏青去!”结果还没到周末,一场大风刮来,一场小雨降下,完了,没法去玩了,退团吧!
这种冬天盼冷、春天盼热的心情,天天折磨着旅游从业者,以至于春天哪个周末在下雨、哪个周末刮大风,印象可能比气象工作人员都准。“天气这东西也太厉害了,能不能走团很多时候得听它的,没准千辛万苦准备好的团,会因为一场雨而泡汤。”做了10年旅游的夏雨体会比记者可深多了。
消费习惯影响旅游
国家旅游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1989年,中国人国内的旅游人数为2.4亿人次;而2007年已有16亿人次在国内旅游。旅游业在30多年后的今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在人们的消费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专家提醒说,我们不能据此高估甚至夸大旅游在现实人类生活需求中的重要性。旅游毕竟是一项超出人类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消费行为,它不是日常生活必需,而只是一种闲钱的释放。正因为如此,当稳定收入受到冲击时,人们都会有一种恐慌感,在大宗消费上会持观望态度。而此时此刻旅游度假则是最先被搁置的消费领域之一。这也成为导致旅游业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突发事件影响旅游
2004年底的印度洋大海啸,瞬间吞噬了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事后世界旅游组织曾做过相关统计:受海啸严重影响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当年接待旅游人数仅占全球的3%。
同样,今年甲型H1N1疫情对于北美、欧洲、亚洲以及中国旅游业的波及早已显现出来。媒体曾报道,最早发现猪流感的墨西哥首当其冲。据搜狐旅游报道,已遭疫情蔓延的我国,虽未出现大面积退团,但合肥、温州、北京的个别团队还是延迟行程或者陆续退团。
突发事件对于旅游的影响较于天气来说,波及面更为大,影响程度也更深。
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旅游
其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旅游业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程度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其次,由自然灾害、政治事变、公共安全事件和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各种危机事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见性,这也导致旅游业界在评估其影响时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市场交易的风险。
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6月初举办专题讲座时曾说,“旅游业是敏感的行业,但不是脆弱的行业”。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的魏小安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说,旅游业是敏感的,但不是脆弱的。旅游产业是伴随着风险成长起来的,没有必要考虑“摆脱风险才能发展”,而是明确“伴随着风险我们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