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02版:创刊6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郑州锦上添花
号角声犹在耳旁
变迁之交通工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变迁之交通工具

关键词:毛驴

摘自1984年9月1日 《郑州晚报》第二版

新中国成立前,我市没有一辆公共汽车。街上跑的大多是骡马车、铁轮车、黄包车等。四乡临近市区的一些农民,农闲时每人牵一头毛驴,为过往行人代步,于是,毛驴就成了那时沟通城乡的交通工具。1954年,3辆金黄色汽车驶进了公共汽车公司的大院,这是我市公共汽车的“老祖宗”。

关键词:架子车

摘自1981年11月2日 《郑州晚报》头版

市公安局、市交通局最近发出联合通告,从11月1日起,架子车除原规定的禁止通行路线外,福寿街、西太康路、东太康路也禁止架子车通行……需进入上述街道的架子车,一律到市公安局交通处办理通行证,按限定的时间和路线通行;送菜的架子车凭蔬菜调拨单通行。

关键词:第一个骑自行车的人

摘自1983年9月15日《郑州晚报》第五版

远在1918年,郑州虽然已有了铁路,但当时代步的工具还只限于人力车(又称东洋车),当时的汴洛铁路工程处技术人员刘铁锋,家在城里住,他从外地买了一辆自行车,天天骑着车上下班,人们看到车子的前后只有两个轮子竟然稳稳当当,轻快伶俐,都啧啧称奇,送一雅号叫“洋马”。

关键词:摩托热

摘自1995年3月6日《郑州晚报》第二版

走在熟悉的街道上,一辆辆潇洒、俊逸的摩托车风驰电掣地与你擦肩而过,构成了一道“都市风景线”。据有关部门介绍,截至去年(1994年)年底,我市入户摩托已达79000多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