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10版:创刊6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代人喜看新景
二七塔见证历史
寻人!
寻找晚报
曾经的新闻主角
一座城市和她的晚报60年的行进影像
T10
郑晚记忆之影像
630bt2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桥立路畅
三代人喜看新景
建立交桥是借鉴南昌经验
照片中是祖孙三代人在看着什么,我们可以捕捉到他们脸上的专注和欣喜,记者丁少峰为照片取名叫《老郑州喜看新景》,拍摄时间是1994年12月,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刊登时间:1994年12月8日 版次:头版 摄影记者:丁少峰

立交桥没竣工就吸引了很多市民

1994年12月,郑州“四桥一路”主体工程完工,从12月8日起,二层和三层桥路面向全市人民开放,行人和自行车可以暂时通行。立交桥这一稀罕物每天都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观看。《郑州晚报》记者丁少峰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时立交桥还没有完全竣工,不过却吸引了很多市民去观看,照片中的尹秀兰老人就是其中一位。记得拍摄那天的雾很大,不过丝毫不影响市民的热情。当时桥上驻足有一二百人,我偶然间发现了尹大娘这一家子。尹大娘是棉纺厂的工人,在郑州居住了40多年。当她听邻居们说起郑州有了立交桥后,好奇的她赶快招呼女儿蹬着小三轮从西郊一路骑到了紫荆山百货大楼。当时接受采访时,老人欣慰地说,自己能看到郑州这么大的变化,觉得很心满意足。”

据“四桥一路”的建设者戴忠庭介绍,1993年年底,新华社刊发的一张新闻图片引起了郑州市建委的注意:南昌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13亿余元,在市区内建起了12座立交桥。郑州市建委得知南昌建立交桥很好地缓解了城市拥堵问题后,很感兴趣,当即组织了一支考察队伍到南昌借鉴经验。“立交桥当时可是个新兴事物,全国也只有南昌在市区建了。”郑州市经过一番讨论,很快,建设立交桥和高架路的方案正式确立了下来。当年,郑州市正式提出:在金水路上修建紫荆山、新通桥、大石桥、河医广场等4座立交桥和一条高架路。值得骄傲的是,这项工程的建设者们只用了180天,却干完了两年的活儿。(摘自《在这里,河南厚重历史活了起来》 2008年12月23日 《郑州晚报》A19版 记者徐刚领)

本版撰文 晚报记者 韩娟 张改华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