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78版:创刊6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报道在延伸 当事主角有话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报道在延伸 当事主角有话说

晚报记者 汪永森

【他们都是晚报忠实的读者,对成长的晚报,他们有话说】

喜欢晚报的QQ聊天和娱乐新闻,帮办栏目曾经帮我解决了生活难题。现在我已经离开郑州,但在长沙打工的日子里,我还会在网吧看下《郑州晚报》的电子版。希望晚报能帮更多人维权,帮助更多人解决生活难题。

读者 申明

《郑州晚报》报道不少有关夏季孩子溺水的新闻,让人感受生命的宝贵。看到孩子们年纪轻轻的永远离开父母,我觉得在媒体尽到责任之后,普通市民也应该进行关注。希望市民看到在河边玩耍的孩子时,能够进行善意的提醒,不让身边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同时也希望晚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受到外界伤害。

读者 王娜

《郑州晚报》设置的QQ聊天、换客联盟以及互帮互助等栏目的互动性很强,而在网上开通QQ号码及群号,也加深了网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也多次参与到新闻当中。希望晚报继续重视与网友之间的互动,也希望你们能够取得更多成功!

王朝家私公司职员 王林山

非常感谢《郑州晚报》开办这么多年为大量读者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你们的报道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各个方面,让我们大家更多地了解社会的一些民生形象。在这个《郑州晚报》创刊60周年的日子,我衷心地祝愿《郑州晚报》能越办越好,为我们大家提供更多更及时的新闻!

南阳新村读者 张芳芳

每年订下很多份《郑州晚报》,主要是为了送给喜欢的客户,百十块钱能帮客户一年,人家有挣钱机会也会介绍给我,互相帮助多好啊!

我是坐在电脑旁的人,很多新闻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希望晚报多登一些身边的新闻,多登一些有关民生的东西!

郑州金水劲松家电公司 杨劲松

《郑州晚报》办大众的报纸,从关注民生出发,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事。

好人好事、奇人奇事、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几乎件件不漏,它不断推陈出新,用独特的眼光告诉普通市民发生在身边的事,它还注重市长电话进社区、郑州市邻居节等活动策划,以主题活动带动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

而晚报志愿者走入空巢老人家中,为他们提供服务,告诉市民关注民生不仅是客观报道,还要引领全社会的关注,从社会关注点做起,引起全社会的共鸣。

中原区三官庙办事处 孙亚军

《郑州晚报》就是我获取基础教育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到孩子们的跳蚤市场,晚报的记者深入到教育第一线,把原汁原味的教育现状展示给广大市民,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教育。

金水区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一度成为省会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7年,晚报记者报道了纬三路小学第一批课程改革毕业生的风采,给母校的书、武术、文学社、独轮车等特色活动,借助《郑州晚报》将孩子们的风采展示给了全体市民,随之而来的社会赞誉更给了全体师生继续前行的动力与能量。

如今,我们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成为金水区一大亮点,真诚地邀请晚报记者再来纬三路小学走一走看一看。

金水区纬三路小学教师 樊怡丽

【他们都是新闻事件的主角,对成长的晚报,他们有话说】

晚报用新闻纸呈现城市精神

河南盛润物业公司 田鹏

2005年的10月份,田鹏成为河南商专“郑州晚报大学生记者站”的大学生记者,拿到发下来的大学生记者采访证他有种莫名的冲动。

田鹏就当时大学城北区学生周末公交出行难的问题,在晚报发表第一篇稿子《北区大学城呼唤“大公交”》,见报那个周末公交公司开通周末专线,大大缓解了大学城北区学生的出行问题。随后,田鹏又在晚报发表《公交运力不足,郑州北大学城出行喊“挤”》,把大学城北区的公交出行情况作了反映,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郑州市东、西、南、北四个大学城分别开通周末公交专线,缓解了各大高校周末公交出行问题。

“《郑州晚报》贴近郑州民生,真正‘用新闻纸建设郑州’,将‘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用新闻纸呈献给整个世界。”田鹏通过晚报陆续发表许多篇稿子,解决了在校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还获得了《郑州晚报》颁发的“十佳大学生记者”荣誉称号。

感谢报道的哥见义勇为的事情

52岁的哥 韦亮深

“的哥遇到需要救助的市民绕路而走是可耻的,感谢晚报不断报道出租车司机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的事迹,晚报记者为市民刻画了一个感人而可爱的的哥群体形象。”83岁老人车庭香春节走失,全家寻找无果,的哥韦亮深发现并救护老人,帮助老人一家团聚。

韦亮深曾多次见义勇为,平时行车途中对市民提供帮助也是常事,他表示晚报发起或参与的活动,很受普通出租车司机的欢迎,作为一名晚报忠实读者,他要坚持把最好的新闻线索及时地反映给晚报记者。

希望更多市民因晚报受助受益

2006年12月22日,本报报道了《弟弟受屈离家出走,12岁姐姐陪伴流浪》,流浪小姐弟贾青青和贾传粱的故事受到了央视《半边天》栏目的关注,失学小姐弟最终在本报和汝河路办事处巡防队的帮助下重返课堂。

“巡防队员发现并提供新闻线索,晚报记者的报道帮助不少人解决了实际困难,希望这样的合作能够持续更久,通过晚报送更多迷途的人回家,帮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解决困难。”汝河路办事处巡防队员刘源源经常给本报提供新闻线索,也曾多次成为本报新闻中的主角,他认为媒体的介入有助于解决实际困难,他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让更多的市民在晚报的报道中受助受益。

晚报用真情救助打动整个城市

盲人按摩师 张玉增

2008年5月,晚报报道江苏盲小伙张玉增乞讨求治眼疾的事情后,市中医院博爱眼科对其进行了检查救治,郑棉三厂一位盲人按摩师给他提供了工作机会。

“《郑州晚报》和建设路办事处巡防队帮我改变了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你们的帮助,晚报帮助弱势群体的情怀让我感激,你们用温情打动了这座城市。”张玉增表示,他通过晚报得到了郑州市民的帮助,以后还要努力工作,积极面对苦难人生。

希望晚报能坚持为市民谋福利

74岁读者谢历年

2009年春运首日,74岁的谢历年遭遇买票难题,通过“郑州晚报春运流动记者站”的报道,多位市民要求将前往四川德阳的火车票转给他,事情在多日的连续关注后最终得到解决。

“晚报关注民生,对城市占道和扰民等问题报道很多,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希望以后能坚持为市民谋福利。”谢历年说,工人路上洗车行占道经营,晚报记者多次予以关注报道,使得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他希望晚报坚持贴近民生,延续一贯的亲民报道路线,用温暖和温情的报道风格,继续打动绿城市民的心。

二七区建华社区党支部书记 李爱华

2003年,李爱华受街道党工委委派到建华社区任代理社区主任,当时正赶上小区物业公司撤离,小区卫生和治安状况混乱,居民将问题反映到了《郑州晚报》。晚报记者以《建华小区业主委员会为何城头变换大王旗》的题目对建华小区的混乱情况分上下两期用整版篇幅进行了报道。

当年3月1日全国首次“市长电话进社区”活动在郑州市二七区建华小区举行,市长电话室的工作人员协调各单位现场办公,小区养狗、养鸡,商贩噪声扰民,楼道杂物堆放……执法局、物业管理中心、房管局等部门现场承诺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居民们反映的一件件烦心事,小区问题得以集中解决。

2008年5月6日,《郑州晚报》报道社区巡防队员王建华救火受伤受委屈一事,引起广大市民和有关领导的关注,市消防支队支队长来到社区看望受伤的巡防队员,并送来了慰问金和慰问品,鼓励了英雄,弘扬了正气。

“在新闻事业发展迅速的今天,多家媒体竞争激烈,愿郑州晚报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贴近群众,走在省会媒体的前列,我们永远支持你!”李爱华说,现在的建华小区已经今非昔比,这些都和《郑州晚报》的关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受助学子祝愿晚报越办越好

阳光助学受助学子 周梦云

正在杭州第三人民医院实习的周梦云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2005年《郑州晚报》发起策划阳光助学行动帮助家境贫困却又品学兼优的她完成了大学学业,现在的她表示在结束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公费研究生学业后,将回到郑州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这个助学活动让我从困境中走了出来,让我看到了求学的希望,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也让我实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梦想。”周梦云说,2005年参加晚报阳光助学行动,在晚报记者的热情帮助下,经过晚报大篇幅的报道之后,得到两位热心人士的帮助。之后她一直关注着晚报的各种报道,她认为晚报内容真实、精彩、丰富、及时,图片设计很有吸引力,现在的她还经常通过网络关注晚报的报道。

“在《郑州晚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个读者,一个曾经被它帮助过的学生,祝愿它越办越好!”周梦云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