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71版:创刊6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郑开大道 感受两座城心跳
呼吁市民文明养犬
让下跪母亲站着过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走郑开大道 感受两座城心跳
2006年11月11日,轮滑队率先出发。晚报记者 赵克 图
2006年11月11日,由郑州晚报组织的郑开市民暴走“郑开大道”活动场面很热烈。晚报记者 赵克 图

新闻回放

时间:2006年11月11日

11月11日晨,8时30分。通车前的郑开大道,1000多人分别站在两头的0公里处,激情满怀,等着那声发令枪响。太阳已经升起,血在升温,心在狂跳。

四个小时后,中牟雁鸣湖附近郑开大道中点。

歌声、笑声、欢呼声,回旋在激情四射的人流上空。来自两座千年古都的市民,紧紧相拥在一起。那一天,郑汴融合在了一起。

一位市民的记忆

很多人想方设法参加徒步

张国安在省烟草局工作。2006年11月11日,他参加了徒步郑开大道。

6月18日,说起当天的情景,他记忆犹新。“当时我看到郑州晚报报道就报了名,后来没被选上。觉得不甘心,正好得知开封不参加方队也可以走,就提前一天回去了。”

张说,自己在郑州工作,老婆在开封工作,每周都要回开封的。

提及当时参加徒步的原因,他说不是心血来潮,“路开通之后就方便多了,我想走走看需要多长时间,以后周末可以骑车回家,也可以锻炼锻炼身体”。

虽然参加徒步的心态各有不同,但和张国安一样,所有人都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作为活动的组织方之一,汴梁晚报记者说,从征集令发出之日起,热线电话就热得烫手,还有不少人怕赶不上,特意跑到报社报名的。原本方队只要500人,结果出发时,一些市民自发地赶去,“那天一大早,千余名暴走运动员精神抖擞地齐聚金明池宝津楼下。”汴梁晚报描述当时的情形。

郑州的情况更是火爆,当时在现场采访的记者这样描述: 84岁的老教授张立仁是这次徒步走郑开大道中年龄最大的市民。11日6时30分,拄着拐杖的老教授提前赶到出发点。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老人激动不已。“我一夜没睡着,早上5点就下了楼。两大城市的市民以步行方式庆祝两城融合,百年难遇,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次,我不能错过。”从报名到抵达集合点,老先生4次给记者打电话要求参加。

郑州的驴友“老马”等人,因为报名比较晚,怕没有机会参加方队,也多次联系记者希望“通融”。

那一天的回忆很美,相识一笑成朋友

张国安说,参加时想着这只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体力活动。没想到,也是一次精神之旅。“感受了激情和活力,互不相识的人相互鼓励,相识一笑,从此成了朋友。”

因为此次活动,结识新朋友的,还有很多。在2006年11月13日的报道中,有这样的记载:

郑汴融城条幅上,开封体检中心的赵丽敏、孙静秋认认真真地签下名字,又取出自备的签名笔,找到身穿黄衬衫的郑州市民于慧敏说:“你在我们穿的白衬衫上签个名吧。”于慧敏签下名字,也转过身让赵丽敏、孙静秋签名。3人简单询问了对方的姓名、单位,介绍了各自家附近的景点。得知于慧敏去开封次数不多时,赵丽敏盛情邀请说:“妹妹,你到我们开封来吧,我们给你当导游。”一声妹妹,拉近了她们的距离,于慧敏高兴地说:“姐姐,给我说说你们的手机号吧。” 10多分钟后,赵丽敏和孙静秋的白衬衫上就签了20多人的名字。

向省会人民问好,大伙儿为扛横幅小伙让路

张国安还记得,那天快2点时到达目的地的场景。眼前是热情的人群,欢呼着、跳跃着,挥舞着手中的旗帜,虽然互不相识,却拥抱在一起。交换礼物,签名留念,拔河比赛,栽种“同心树”,切庆祝蛋糕……

还有一些镜头,也刻在了参与者和组织者的脑海里。

两个扛着横幅的开封小伙一路跑过,他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到达会合点,向省会人民问好。写着“向省会人民问好”的条幅是他们能跑第一的“武器”——为了让条幅先到达,第一方队的人故意落在了他们后面;

还有郑州的童军,在别人中途休息的时候,捡拾丢弃的垃圾;

17岁的残疾少年尚珂,虽然每迈一步都比较艰难,但他拒绝到备勤的公交巡逻车上休息,坚持走完了所有的路,一路上受到了众人的尊重和鼓励。

开封市民李保民和张国安是队友。因为担心参加徒步走的人太多,那天李保民自己带了5斤重的水壶。“不知道供应这么充分,不过我们经常训练,走下来没问题。”

一次精心策划的活动, 两座千年古城热情相拥

其实,他们从报纸前期的报道中已经知道了会有志愿者服务,有供水车、救护车和交警们保驾护航。

但没想到,后勤工作做得如此充分:沿途各个路口有交警执勤,警车和救护车、尚未上岗的郑汴公交来回巡逻,目的地还有食品供应。

曾参加筹备工作的记者说,上千人参加的活动,准备工作繁琐细致,为了掌握徒步的时间,记者还提前到郑开大道探路。

这次活动,在郑汴融城的背景下举行,更具有纪念意义。当天,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了徒步的盛况,在网上也引起热议。

这次活动的影响力,当年执着的驴友“老马”感受很深。

6月18日,记者再次联系到“老马”。提起暴走郑开大道,他说:“当年的活动组织得很好。已经两三年了,现在我和同事朋友经常往返郑开大道。徒步、骑行、自驾游,形式很多。我们在南半幅骑行,开封的驴友在北半幅骑行,相互打个招呼,感觉很温馨。”

“老马”说,郑开大道已经成为沟通郑汴的纽带,“这样的活动彰显了一个媒体的责任感,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多举行。也希望郑汴一体化给两市人民带来更多的好处。”

本版撰文 晚报记者 范光华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