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0日,在温州打工的河南籍民工李学生,当日下午在行至金(金华)温(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时,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飞身救出一名穿越铁道的男童,当他去救另一名遇险女童时,被飞驰的火车迎面撞飞,献出自己36岁的生命。
2005年2月28日,本报刊登《河南籍民工在温州为救两孩童英勇献身》的报道,经新浪网、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大洋网、南方网等转载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网友评论如潮,对李学生和培养英雄的家乡给予了赞扬。“李学生是这个物欲横流时代的耀眼路标,更是一座永恒的丰碑,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舍己为人的英雄之歌,奏响了时代最强音。”网友此类评论随处可见,超过2.5万名网友在专题悼念留言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把自己的生命,浓缩成了短暂的几秒,刹那,就是永恒。滚滚车轮前,他的奋力一推,撼动了无数颗心灵。一个母亲的儿子离去了,另一个母亲的儿子活了下来。那一刻迎着火车傲立的身姿,永远凝固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这是2005年温州十大感动人物授予李学生的颁奖词!
记者感言 报道促进改观河南人形象
本报独家责任记者王战龙对李学生的家人进行了回访,他感触于李学生的英雄事迹对河南人形象的改观具有巨大作用。
李学生的事迹引起了全国对河南人形象的重新思考和定位,中原儿女自觉担负起树立河南形象的光荣使命,他们的行动和语言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了解、认知崭新的河南。“温州很多企业听说你是河南人,愿意给你工作的机会,李学生是河南人的骄傲,媒体有责任报道更多的河南英雄人物,重树河南人的光辉形象。”王战龙亲身感受了河南人在温州一些企业受到的礼遇,欣慰之余是期盼更多的河南在外务工人员自强向上。
“李学生被评为当年的感动温州人物,还有着‘浙江骄傲’的头衔,入选了见义勇为全国道德楷模,这些荣誉不仅仅是李学生本人的,也属于全体河南人民。”王战龙说,河南的英雄群体一次又一次在神州大地引发“地震”。
本版撰文 晚报记者 汪永森 实习生 孙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