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44版:创刊6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方人 “书写”中原风骨
郑州历史名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一方人 “书写”中原风骨

郑州名人是我们这个城市的财富和骄傲,我们《郑州晚报》作为与这个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媒体,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的名人们树碑立传,有责任记录他们的酸甜苦辣。2004年常香玉大师去世,晚报在短时间内就做出了几个版面的专题报道,详细记录了她的一生,以及各界人士对她的怀念。

李剑英作为试飞员,为保护国家、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几次放弃跳伞机会,壮烈牺牲。《郑州晚报》获知这一消息后,奔赴兰州进行了细致深入地采访,在全国首先报道了李剑英的事迹,感动了全国,感动了世界。邓亚萍、王百姓、魏巍,这些郑州人的骄傲都是我们《郑州晚报》关注的重点,我们写他们的精神、写他们的情感,写他们的平凡生活,他们的精神通过《郑州晚报》,激励和影响了众多读者。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

大爱艺术家常香玉 捐赠、义演伴随她的一生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句戏词在全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花木兰》经典唱段经常香玉之口,把豫剧推上了巅峰。能被公认为人民艺术家的文化娱乐界人士,在中国少之又少,而常香玉大师就是其中一个。

常香玉是个性格倔强的女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与命运斗争,她用一生的努力成为一名自强自立的女性,她那句唱词“谁说女子不如男”,正是她的真实写照。常香玉的一生非常简朴,衣服总是补了又补,2004年去世前,还留下遗嘱,后事要一切从简。但一向对自己吝啬的她对国家对人民却极其的慷慨,在她的一生中,从没有停止过义演、捐赠。

1938年12月,常香玉应邀来到西安,据《常香玉在陕西》书中所记,常香玉在当时的南大街豫秦剧院演出近5个月,上演了48个剧目,一时间名声大振,从此开始在陕西发展豫剧事业。1952年,西北文化部拟给常香玉定月薪1000万元(人民币1000元),她坚持要求降低,经多次做工作,最后定为每月700万元,其他主要演员最低为130万元。

抗美援朝时期,政府发出号召,要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常香玉知道后就同丈夫商量要为国家捐赠一架飞机。他们决定在各地举办演出,将演出得到的钱用来捐赠飞机,陈宪章特地为此写了剧本《花木兰》。

就这样,香玉剧社在全国各地整整跑了两年,演出180多场终于筹到了15.27亿元人民币(当时币值),捐献了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斗机。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常香玉带领着整个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那时候常香玉马不停蹄的演出,为的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她一次次穿越美军的封锁线,为志愿军将士们演出,深受前线将士们欢迎。

1998年初,为唤起社会各界对下岗职工的关怀,75岁高龄的常香玉携弟子在河南义演,所得6万多元票房收入全部捐给“河南省送温暖工程基金”。同年6月,常香玉又捐助1万元人民币,随后,她的子女们又联名向基金会捐款两万元人民币。

2003年春天,常香玉决定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万元,把这笔捐款用到河南省的非典防治工作上。

一心为民任长霞 百姓在她心中最重

总有些人因生命的离去而有了更加震撼的力量,任长霞就是其中一位,面对黑恶势力她拍案而起,面对平民百姓她柔情似水,作为登封市公安局长的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保护着人民的安康,用热血与生命履行着她的职责。

任长霞敢爱敢恨,她爱人民爱的深沉,她恨损害人民利益的黑恶势力恨的彻骨,她的这种爱不仅感动了登封、感动了郑州、河南,也感动了全中国。

“感动中国”这样评价她: 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任长霞是2001年4月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的,她也是河南省公安系统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公安局长。上任伊始,任长霞在整顿队伍、严肃警风的同时,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了破大案、破积案上,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

紧接着,任长霞又着手解决深层次问题。2001年4月25日,她抽调20多名民警成立“控申专案组”,变上访为下访,把控申工作查处信访积案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她把每周六定为局长接待日,真心实意地为众多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被登封老百姓赞誉为“任青天”“女包公”。

2004年4月14日晚,任长霞在侦破“1·30”案件中途经郑少高速公路发生车祸,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0岁。40岁正是人生最壮美的季节,然而,任长霞却猝然倒在了为之奋斗不息的公安事业上。她以自己的忠诚、才干和辉煌业绩,以自己的毕生心血履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

拼搏不息邓亚萍 矮个头拼出18个世界冠军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这是邓亚萍最常说的一句话,她也时时刻刻用这句话提醒着自己。在乒乓球场上,她的拼劲感染了中国,激励着世界,一种力量在看球的人心中汹涌地荡漾。

邓亚萍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这点全国观众都能从她的乒乓生涯和退役之后的选择中总结出来。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实邓亚萍身高仅1.55米,似乎并不是打乒乓球的好材料,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 1992年,当时年仅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拼搏精神不止在球场上挥洒,1997年退役时她还是一个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的“英语盲”,一路拼搏,一路奋斗,到2008年底她在剑桥大学戴上博士帽。如今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在此时认识了邓亚萍,与父辈口中那个赛场上的“夺金机器”相比,这个与他们同样读书读得大把掉头发的“大姐姐”更容易引起共鸣。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