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48版:创刊6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城市规划六十年
助力郑州大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城市规划六十年
助力郑州大发展
2008年编制的郑州市规划图
1955年编制的郑州市规划图

城市规划六十年

助力郑州大发展

城市规划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对城市的发展规模加以引导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之一。

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时候,郑州是一个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的北方小城。经过60年的发展,郑州已经发展成为设施齐全、交通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城市规划得以加速实现,郑州的城区面积也比60年前扩大了60多倍。

如果将一年浓缩成时钟上的一小格,那么60年,恰好能让分针跑满一圈。60年,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郑州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我们将通过郑州城市规划领域的变化记录城市的变迁,以此展现郑州规划人60年助力郑州大发展的艰辛与努力。

晚报记者 刘路 文/图

历史:1916年首个城市规划诞生

翻开尘封的记忆,找回昔日郑州的影子。在郑州市规划局,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编制于1916年的一张规划设计图,这是郑州市近代第一张规划设计图,俗称“冯玉祥版规划图”,从图上可以看到,当时规划的城市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而接下来工作人员提供的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规划图,规划城市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

过去:新中国成立后的二次大手笔规划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百废俱兴的郑州各项事业得以起步,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编制了20世纪50年代的总体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郑州的第一轮城市规划。规划用地63.6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而郑州也第一次有了城市性质的定位: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整个城市分区布局,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绿化系统比较完善。而恰恰在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文革”,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暂时困难时期,郑州市停建、缓建了大量基建项目,缩小了规划布局,压缩了道路宽度,致使以后的道路红线宽窄不一,给以后道路的扩建和城市建设管理增加了困难。

经过近30年的曲折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郑州市各项事业得以快速发展,而城市规划也重新书写新篇。当时的总体规划这样描述:规划用地面积71.2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5万人,远景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100万人。功能分区、道路骨架更趋合理,并提出了卫星城概念。

现在:城市规划助力郑州崛起

站在世纪交替的门槛,抓住新世纪带来的机遇,到20世纪90年代,郑州市高标准制定了跨世纪的总体规划,规划到2010年,用地面积18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230万人。城市布局调整为绿地插入集团式,主城区形成“一个核心”“三个中心”“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格局,提出了重点建设“三港五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城市的发展目标是把郑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并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该规划的贯彻实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城市功能不断完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对指导郑州城市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因为有了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三次大手笔的城市规划,才使得郑州经济得以长足发展,面对着21世纪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郑州的城市规划又焕然一新,一张更为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

发展:城市总体规划蓝图绘就

到2008年末,郑州已辖6区6县(市),市域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域人口743.6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60%。中心城区市区人口326.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303平方公里。

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架的核心位置,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

郑州商贸发达,成为国务院确定的3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每年举办的各类全国性、区域性、专业性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上百次;国内外万余家商贸机构在郑州设有办事处或经营场所。

规划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围绕“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要求,郑州市积极推进各项规划建设,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新区建设成效显著,老城改造有序进行,郑州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市火车站西出口改造、新郑国际机场改扩建、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郑州出口加工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正积极展开,公共设施建设日益齐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未来:城市规划驶入快车道

郑州的发展取得的每一个成就,离不开199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郑州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规划》对指导郑州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至2010年城市主要发展目标已于2003年提前实现。为了今后城市更好的发展,根据2005年8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郑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目前,《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纲要已于2008年2月28日至3月1日经建设部专家组审查通过。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近期为2008~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而《规划》的远景展望则至本世纪中叶。

据了解,城市规划区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与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一致,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其中市域范围是郑州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范围则包括了郑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5区,面积990平方公里。

《规划》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1100万人,城镇人口880万人,城市化水平80%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00万人。

在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方面,《规划》依托交通干线及沿线城镇,构建“一心四城、两轴一带”的城镇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为主体、中等城市为支撑、重点镇为节点、其他小城镇拱卫的层级分明、结构合理、互动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

一心:包括中心城区及三个外围组团(郑汴-中牟组团、航空港组团和上街-荥阳组团)。

四城:巩义市区、新郑市区、新密市区、登封市区4个中等城市。

两轴:沿连霍高速公路、陇海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的郑州市中心城区、郑汴-中牟组团、上街-荥阳组团、巩义市区及沿线城镇所构成的东西向发展轴;沿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的郑州市中心城区、航空港组团、新郑市区等城镇构成的南北向发展轴。

一带:依托省级交通干线由登封市区、新密市区和新郑市区等城镇构成的东西向发展带。

与以往编制的城市规划不同,《规划》对郑州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做出了精确的界定,更加符合郑州今后的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方面,定位为“河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通讯枢纽和现代物流、商贸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而城市发展目标则更加具有鲜明的郑州特色:把郑州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原城市特色、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规划》还对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做出新的调整,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两轴八片多中心”。

郑州作为一个铁路拉来的城市,交通在城市规划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发展目标上,《规划》巩固提升郑州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建成面向国际的大型航空枢纽、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以航空、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以交通枢纽为节点,构建国际国内通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规划》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及防护林带建设,完善多层次绿化网络,大幅提高城区公共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完善城市绿地的功能布局,健全城乡接合部的生态环境系统,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至202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4平方米。

创新思路,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的科学发展

2008年11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研究郑汴一体化区域建设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设“郑汴新区”的战略决策,即在郑州东部地区(京珠高速以东、郑开边界以西、黄河以南、航空港以北)规划建设城乡统筹、生态文明的复合型城市,充分发挥该区域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其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复合型城市建设的示范区。郑汴新区概念的提出,是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内地城市发展理念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是城乡二元的空间结构被打破、城乡统筹发展进入以经济联系和产业聚集为核心的实质性阶段的标志。目前,郑汴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深化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要求,在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上,要立足建设大都市,拉高坐标,大手笔、大气魄谋划,敢于向世界先进城市看齐;在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注重城市内涵增长和质量提升;在城市发展思路和举措上,要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始终保持创新的勇气、昂扬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结合当前形势,郑州市规划局将一如既往地按照省市部署,树立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发扬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打赢硬仗的工作精神,深入落实近抓速度,突出一个“快”字;远抓质量,突出一个“高”字;狠抓作风,突出一个“实”字的“三个一”工作要求,把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努力做出经得起检验的实绩,为推动“三化两型”城市的建设做出不懈努力。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