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T51版:创刊6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座塔 “凝聚”一城荣耀
德化街的老字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一座塔 “凝聚”一城荣耀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郑州晚报》对二七广场的报道
入夜的二七广场 晚报记者 常亮 图

夏日的夜晚,喧闹的城市中央。广场的北边人头攒动,动感十足,成了时下年轻人的追捧之地;广场的南边,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摇着扇子怡然自得,时尚与传统交织在这里,居然是那样的和谐。这就是二七广场,在悠悠的时光中,它日复一日十分惬意地聆听着塔上悠扬的钟声,聆听着两边店铺里传出的嬉笑怒骂,恬静、淡定、从容地演绎着民风民情的更替,诉说着郑州城的光荣与梦想。

去年,《郑州晚报》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郑州改革开放30年》,从郑州众多人物、事件和建筑中,评选出了改革开放30年30个风云人物、30个重大事件和10座标志性建筑,二七广场毫无悬念地进入郑州市的十大标志性建筑。晚报记者 李枚

郑州城市的灵魂

广场的中心,当年郑州的制高点——二七纪念塔在高楼大厦面前,显得矮小了。其实,二七塔的高度在现在来说已经不再有意义,它更多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已经成为郑州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二七纪念塔、二七广场绝对是郑州的第一张名片。”

于皓洋,郑州二七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在这里工作已近10个年头。她说作为一个郑州人能亲眼见证二七塔和二七广场的每一点变化,能亲身感受这里的每一步发展是件幸运和骄傲的事情。“二七塔不仅作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物而扬名海内外,更重要的是它传承了一段历史、记录了一个时代。”用她的话讲,城市的快速发展让二七广场这片老区不断焕发出新活力,“这里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漂亮,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内容也日益丰富起来。”

如果说商代遗址把郑州的历史拉得很长很远,让人有一种沧桑感,那么矗立着的二七塔,则诉说着英雄城市发生过的故事,让郑州人在近代有了为之自豪的资本。

漫步在二七广场,随便从街上叫住一个人,他一定会眉飞色舞地告诉你:到郑州不来二七广场就像到北京没登长城,那等于是没真正来过郑州呀!于是,在二七塔下照相留念是每一个外地人来郑州的重要内容。

“像去年迎接奥运和嵩山申遗这类大型活动的倒计时牌都选择在二七塔旁设置,这足以显示二七广场的地位。”在二七广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高军心里,二七广场已经成为郑州重要的礼仪场所,是郑州城市发展、景观变迁的目击者和见证人。“每天平均人流量2万到3万,节假日能达到六七万。”

就像它占据这个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一样,它在郑州人的心里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郑州城心跳的地方,无论说老道新,若要写郑州,二七塔和二七广场是怎么也无法绕过去的。

60年风雨历程

60年,一甲子轮回。郑州晚报,走过了整整60年的历程。而二七塔和二七广场,同样也经历了一场场的凤凰涅槃。

“20世纪60年代的二七塔是个木塔,塔下栽着四季常青的松柏和花草。”李卿奇,今年61岁,60年前出生在二七广场附近的一条小巷——弓背街。“木塔周围有几根水泥柱子,柱子上面那几盏昏暗的路灯至今我记忆犹新。”

模糊的记忆还在传承,但历史的风云却难得清楚。

“其实那个木塔是1951年为了农贸会盖的,1951年,木塔塔身上的标语口号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城乡互助,内外交流。”郑州市作协副主席赵富海对记者说,“这座塔矗立到1971年因故倒塌了,时任郑州市警备区副司令员、郑州革命委员会主任的王辉组织重建了新塔,因为这里正好是杀害二七烈士的地方,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缅怀‘二七’烈士,重修的塔就正式定名为‘二七纪念塔’。”

“1971年这次重建,最独特的地方是第一步先是找画家画,我记得参与的有禹化兴、张绍文,张绍文当时是《郑州支部生活》的美编。这当时在全国还是比较新鲜的。”据赵富海回忆,当时修塔的指挥部就在现在市委对面,他们在小礼堂里面做了很多模型,但是王辉看后都不太满意,最后还是找了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建筑系、后任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的林乐义。

1971年9月30日新建的二七塔正式对外开放。竣工后的二七塔震动了郑州,当时二七广场上站满了人,在连续20天内都是如此。

二七塔和二七广场的最近一次华丽转身是在新世纪之初的第二年。

获得赞誉最多的是连接了广场四周天然商厦、商城大厦、华联商厦和二七宾馆的亚洲最长人行廊桥,霓虹灯闪烁的夜晚,站在桥下四处望去,迂回蜿蜒的长廊宛如一条缎带悬挂半空。

精彩在这里延续

入夜的二七广场,流光溢彩。初上的霓虹灯映照着这里的繁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二七广场,解放路上有家新华书店,旁边就是手工业大楼,展销的都是当时轻工局下属一些企业的产品。二七塔北边二七路上有个‘大昌制衣’,很多人都是扯点呢子布托人来这里做大衣。二七塔南边德化街、大同路上的老字号就更多了,蔡记的馄饨、刘胡兰的糕点、福瑞祥的绸缎都很出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同路、钱塘路交叉口有一家‘雪园饭店’,店面不大但生意兴隆。” 72岁的王保忠老人轻摇着扇子,缓缓地说,“二七广场那时候就是郑州的商业中心。”

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场震动全国的商战,也是在二七塔的钟声中打响的。那时候,在紧邻商业老街的德化街形成了二七广场商业圈,在这一带集中了一批大型商业设施,以后成为著名的“二七商圈”。

“那时候,我在老坟岗住,离亚细亚商场就5分钟的路程。”家住京广中路11号的市民连晶华想起当时的情形仍然十分激动,“我还记得商场开张当天,顾客如潮水拥入,保安分批往里放人,共放了十几批。下午6时营业大厅提前关闭,90%以上柜台的货物一售而空。”

如今,从二七塔顶俯览整个广场,昔日那些藏在青砖老墙中的老字号有些已不存在,有些已从这里搬走;广场周围那些被岁月染黑的梁垣楼板也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曾经辉煌一时的亚细亚、天然商厦、商城大厦、郑州华联等早已被国美、八方、通利等家电卖场取而代之。但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轮转变迁的二七广场依旧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和灵魂,这里也依旧延续着郑州人的商业梦想。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