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6版:独家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度调查
东北往事
名医讲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深度调查
何建明 著 新世界出版社

高考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举国上下,亿万人瞩目,牵动多少人的生活,影响多少家庭的命运走向!作家何建明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经过多年深入广泛地调查采访,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对这一最为百姓关注的“战争”进行了首次全景式的扫描,深入到了事件的内层,考察在波澜壮阔和轰轰烈烈之下,隐含着的几多悲愤;对高考体系中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可恶的腐败、留学的陷阱、畸形的旁门左道等,都有鞭辟入里的揭示。

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培养孩子上大学

大学和学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国力增强,以及知识经济与科学发展的进步而不断升值、不断升温,甚至已经到了没有一张过硬的文凭就难以跨进就业之门,更不容谈命运大有可为的严峻时代。

大学像一道无形的命运与身份的分水岭。大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必须。

谁拒绝了大学,谁就拒绝了挑战;谁放弃了大学,谁就意味着放弃了选择。

此时此刻,问中国的百姓什么是你生活中最大的愿望?他和她准会告诉你,是孩子的教育,是培养孩子上大学。

西方人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把钱都存在银行里?我们的国家决策者也费尽心思想通过各种手段来“拉动内需”,但从来就没有真正成功过,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的心里有个情结,就是赚了钱为孩子上学,存足了钱还是为了孩子上学,没有钱的也要存钱同样是为了孩子上学。据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百姓手头的钱其中46%作为“教育储备金”,不去进行其他投资正是为了供儿女上大学。另一项调查表明,家庭经济不富裕的家长们把钱用于子女教育反而占手头资产的70%以上。中国目前个人手头的存款和现金达十万亿元之巨,也就是说中国人准备了近5万亿元左右的钱是为了子女上大学。

5万亿元钱像头猛虎,如果一下冲出来,可以摧毁整个国民经济,可以摧垮整个市场体系,但善良的中国老百姓却温情地将它紧紧地握在手里,以无比宽宏的胸怀,一点一滴地、细水长流地交给他们的子女,让他们去努力读书,读到他们认为可以体面地进入能够获得良好生存条件的大学……

12亿人几乎都这么想着,这么做着,因此中国人在20世纪后20多年间对大学的理解与苛求比任何时候更明细,比任何时候更疯狂,比任何时候更迷恋,竞争也就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甚至渗透到了每一个家庭。

有一次,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先生给我们讲了下面一件事:黑龙江某煤矿城市,有一个姓宋的矿工家庭,全家5口人,仅靠几百元收入勉强度日,宋家有两儿一女,老大老二都是男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都在读初中,女儿最小,读小学五年级。这个经济贫困家庭的父母感到欣慰的是3个孩子学习成绩都在各自的班上名列前茅。可在1996年9月的一天下午,老二和老三突然失踪了,家人找遍了孩子可能去的地方,依然没有踪迹,于是只好报警。公安人员费尽辛苦,最后发现老大有些不对劲,列为可疑。父母坚决否认,说老大是个好孩子,从不招是非。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出来证明这家的老大是好学生。但公安人员的审讯却出人意料:老大承认是他亲手活埋了自己的弟弟和妹妹。一个15岁的少年如此残忍地杀害同胞弟妹,谁听了都会毛骨悚然。原来这孩子经常听他父亲说:咱家穷,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你们兄妹谁考上了我就供谁,考不上的就下来干苦力活,供上大学的读书。老大比老二老三早懂事呀,心想兄妹三人成绩都不错,要是有两人能考上了大学,就得有一个不能上,而老大想自己的成绩可能不如老二老三,这样上大学的希望不等于完了吗?他越想越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除掉竞争对手。主意已定,老大从从容容地设下计谋,诱骗弟弟和妹妹上山,假装玩挖坑埋人的游戏,便将老二老三活埋致死……谁都不愿听这样的悲惨故事,但它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人们说这孩子太自私、太冷酷,也有人说他父亲不该在孩子面前说那样的话误导。可不管如何解释,在这个孩子心目中,他有一种强烈的上大学的欲望,为此,他选择了他认为自己目前能做到的惟一也是最好的办法。悲剧的出现我们该怪谁?怪这孩子?怪他父亲?有一点是清楚的,除了我们不知道年龄尚小的老二、老三是否明白上大学对他们的重要之外,杀害弟弟妹妹的老大与父亲心中是极明白的。父亲因为自己的贫困和无能在为孩子叹惜,老大是从父亲的话中体味着自己的未来可能失去上大学的恐惧,正是父亲的叹惜和儿子的恐惧,导致了这场悲剧产生。

大学,在这个矿工的家庭是一场噩梦,它毁灭了全家的幸福,也绝了这个家的根。当然像这样的事例是极少数的,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然而大学梦对多数中国人而言,它是一座高山,一座险峰,有人通过这种攀越来证明自身的价值,有人则把大学作为自身价值取向的始发点、动力源。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