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4版:中国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国油价到底与国际接不接轨?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我国油价到底与国际接不接轨?
韩文科

网友发现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两段话前后不一

“油价涨时他说接轨,油价降时他说不接轨”

近日,我国汽、柴油价再次上调。这几天,人们开始在网上议论:“我国油价与世界一会儿接轨,一会儿不接轨,到底咋回事?”结果,有网友发现,“随意接轨”的说法出自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之口,他曾对媒体说过两段前后不一的话。

【疑惑】

同一个专家

为啥前后矛盾

一篇名为《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的研究成果》的帖子这两天在很多论坛都火了。帖子中引用了两段韩文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内容截然不同。这一发现令不少网友惊奇又不解。网友“小咪的风筝”说:“这位专家记性太不好了,自己说的话过了就忘。”网友“角色”则说:“韩所长太聪明了,油价涨时他说接轨,油价降时他说不接轨!”

■2008年1月,韩文科说:“我国油价必须与国际接轨。”

出处:2008年1月4日《中国证券报》报道的《发改委能源所韩文科:应尽快研究出台燃油税问题》

文中韩文科指出,目前我国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要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快价格的传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对油品供需的调节,同时形成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价格机制。

网友链接的背景:那会儿正是国际油价每桶从80美元涨到147美元的时候。

■2008年11月,韩文科说:“我国成品油价与国际接轨不太现实。”

出处:2008年11月24日《市场报》报道的《发改委专家:成品油价与国际接轨不太现实》

文中韩文科表示,短期内不会建立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实时联动机制,因为联动机制背后的潜台词是价格一步到位,与国际油价接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什么价格都与国际接轨,这不太现实。

网友链接的背景:那会儿正是国际油价每桶从147美元跌到50美元的时候。

【求证】

韩所长的确表达过两种不同观点

网友还发现,《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的研究成果》这个帖子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31日就有了,后来被韩寒博客转载,着实火了一阵儿。这次油价再度上调,该帖又被网友翻出来,重出江湖。

有关报道显示,韩文科的确表达过上述观点。在新华社主办的《中国证券报》电子版上可以看到,2008年1月4日A03版,记者刘海燕、金旼旼采写的报道《中国应尽快研究出台燃油税问题——访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中,第四自然段就有网友贴出的那段话。

而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上,2008年11月24日26版头条稿件,正是记者周洲采写的《发改委能源专家称:成品油价与国际接轨不太现实》。

《中国证券报》的报道背景与网友所说的“国际油价每桶从80美元涨到147美元的时候”并不一致,报道中称,2日国际油价大涨,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低硫轻质原油期价一度触及每桶100美元关口,收盘时略有回落,至每桶99.62美元。而《市场报》稿件的配图表明,当时国际油价跌破每桶50美元创3年半新低。

【声音】

“说话怎么像丢砖一样随便”

网友“不定不定”:成品油价与国际接不接轨他说了也不算,所以他怎么说都无所谓啦!

网友“133357”:是专家还是砖家啊?说话怎么像丢砖一样随便!

网友“没意见”:从来都是这样——只要一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所谓的专家就开始在各大媒体上忽悠,估计连他们自己也忘记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过些什么了。

网友“香香猪”:不要只看他的某一句话,应该注意其语境。

【对话】

“有些东西是断章取义”

对此,记者7月2日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取得了联系,虽然没能找到所长韩文科,不过采访到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对“我国油价到底与国际接轨还是不接轨”的问题,始终没有作出正面回答,只是说:“这都是此一时彼一时……”

记者:“现在是油价刚涨的节点,我们想请韩所长回应一下这个事情。”

工作人员:“有些东西记者是断章取义。写稿的时候他们会加上自己理解的,所以这事很难说清……我们都是按政策说话,也不是瞎说的……因为人跟人是不一样的,理解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会不一样,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说,整个一大篇文章中,他们把某几句话截出来,脱离了文中那些前提条件,当然意义就全然不同了。”

记者:“您能不能帮忙联系一下韩所长?”

工作人员:“你们不用再联系了,先等等吧。他如果在网上看到这些东西,觉得有必要回应的话,肯定会站出来回应的。要是他觉得没有必要,就不会回应。”

记者:“他会通过什么渠道回应呢?是通过他的博客吗?”

工作人员:“肯定不会通过博客,肯定会有一个正式的形式。比如说中央台啊,或是其他什么地方。”

记者:“那咱们国家油价到底与国际接轨还是不接轨呢?”

工作人员:“唉,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好些事我理解吧,都是此一时彼一时……我们是行政办公室,对这个东西也不是特别清楚,因为这都是比较专业、政策性较强的东西,我们也不好过多发表意见。”

记者:“您应该也有车吧,对这些涨价降价,有没有感觉?”

工作人员:“我觉得这都是国家的政策,国家涨就涨,国家降就降,这个东西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事……对个人而言,当然是涨了不好,降了好,但也得接受现实啊。有些人还跟美国比,瞎比什么啊。也甭跟欧盟比,都比不了,因为国情不一样。”据《华商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