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7版:独家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度调查
东北往事
名医讲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深度调查
何建明 著 新世界出版社

高考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举国上下,亿万人瞩目,牵动多少人的生活,影响多少家庭的命运走向!作家何建明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经过多年深入广泛地调查采访,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对这一最为百姓关注的“战争”进行了首次全景式的扫描,深入到了事件的内层,考察在波澜壮阔和轰轰烈烈之下,隐含着的几多悲愤;对高考体系中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可恶的腐败、留学的陷阱、畸形的旁门左道等,都有鞭辟入里的揭示。

为了吸引优秀生各个学校挖空心思

在学生还远未进入高考阶段,他们便已经选好了高考苗子——想尽一切办法把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招进自己的学校,剩下的事就是按部就班了。

在北京,大家都知道四中是名校,从这儿出去的学生不是北大就是清华,奥秘在哪儿?因为它每年可以从全北京招收最好的孩子入学,它打出的每年录取学生分数线比普通中学常常高出二三十分,比如1999年,他们的“中招”分明打着的是600分,而实际上真正600分的学生是很难进四中的,为什么?因为全市600分以上的孩子都想进这所“北大、清华的摇篮”,结果四中的招生名额有限,不是610分以上者只能望洋兴叹。“中招”5门课程考600分容易吗?对一般学生来说,近于登天的记录,所以凡能进四中的学生本来就是优秀中的优秀,人尖中的人尖子。

各地、各市名校之间的竞争,靠的是以各种“招术”来赢得家长和优秀生“自投罗网”,并且挖空心思,不惜功夫。

某校教务处老韩告诉我,他们学校每年为了吸引优秀生到他们学校来,有好几套手段哩:比如说他们教务处办公室的一位同志专门负责对外宣传和联络工作,定期请本市或者省报驻市的新闻记者到学校“联络感情”;或者硬碰硬地投出几万到十几万元的宣传广告费,以此让社会明白他们学校是有实力的。再有一招就是每个教职员工分配拉生指标,每拉到一个市级三好学生奖励多少钱,每拉到10个过线者奖励多少等,这样就可以确保生源的优化率达到多少多少。

“费那么大力气合算吗?”“当然合算。”老韩肯定地回答我,他以一个老教师的亲身体会告诉我这样一个规律:一般好生与差生区别集中反映在两点上,首先是学习的注意力。优秀生或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往往有浓厚兴趣,俗话说能坐得住,不用老师费口舌就能自己管住自己。差生除了个别先天智力因素外,大部分是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你怎么管他也起不到自觉学习的效果。还有一点差异是,好学生通常有极高的竞争意识,总是往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去做,差生就不一样了,缺乏竞争意识,随大流,你用鞭子在后面抽着赶着也未必起作用。根据有经验的教师所做的总结证明,在同等条件下,一个老师要把一个基础差的学生培养成优秀学生,所花的时间和精力等于教3至5个基础好的学生。这一比例说明,同样一所学校,生源的优劣可以影响学校至少3至5倍的教育效率。

老韩向我掏心窝子说:“你想,当老师的再有责任心,可学生总不是自己的孩子,他能给你全心全意吗?这就形成了谁都愿意教好学生的观念,因为越是好学生教起来越省事,越省事教起来就越有情绪和兴趣,这样就越能教得好,越能出成果。所以我们给老师下指标,用奖励手段来鼓励大家去争取好生源,大家都能理解,也都能积极想法子,因为谁都知道,与其等以后让我去教一个差生班的学生,还不如我现在就下下工夫争取一班好生来呢!”

竞争就这么白热化地激烈展开了。只要我们到每年的“中招”会场看一看,你就会感觉抢生的火药味。然而这仅仅是表面文章,那些“看不见的战线”上的抢生竞争就更加白热化。

某校一个初二学生得了省数学比赛冠军回到学校后,即刻就受到市高中重点学校的领导登门接见,校领导当场向学生家长表示:在孩子上高中时,可免考招他入学。家长和孩子听了自然非常高兴。这事被另一所高中学校的校长知道了,为了把这个省数学冠军抢到自己学校,又听说这孩子还想在语文方面下点工夫,于是该校就派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免费为这孩子当家庭老师,进行辅导。

一年以后,当那个承诺免考让孩子上高中的校长来给孩子办入学手续时,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已经考进了某某中学,即让那个免费派家庭语文辅导老师的学校招走了。那校长对天长叹一声道:完了,我失掉的何止是一个好生,至少是10个、20个呀!果然,那个把“省数学冠军”抢走的学校,立即借“省数学冠军考我校”的新闻广为宣传,这“名人”效应即刻发生效果,家长们互相之间都在传:你看人家省数学冠军都考某某学校了,我们还傻挑什么呀!于是哗啦一下都拥向了某某学校,“抢得一头凤,引来万头凰”的老师、校长们,高兴得不亦乐乎,因为此举不仅影响本年度招生业绩,对以后几年的招生都将起到惯性的连带作用。

09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