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这座西依嵩山、北临黄河的浩然壮阔的山水之城,800多年间,庞大的古都群落该有多少让我们考证的事实及视觉印象,该有多少故事让我们阅读,温暖我们的心灵,激发起我们的自豪感啊!那种令生活在古都郑州人“自豪”的、“温暖我们心灵的”故事,是与这座城市厮守了60年的郑州晚报一篇篇地披露于报端的。
一
2007年郑州晚报别出心裁地搞了一次“郑州故事征文比赛”,我入列“征文比赛”评委,筛选出《郑州之宝》,它讲述的是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郑州大河村的故事,我们读出了人类孩提文明的3500件文物,尤其是遗址中“木骨整塑”房基,被誉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郑州的先人是怎样地智慧啊,还有两篇故事:《遥远的雷声》、《周王陵下的平民意识》。那是让我们几曾热血沸腾、心存敬畏的讲述。一个是郑州的农民,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呐喊:“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他率领农民走上了灭秦始皇大道;一个后周太祖郭威的“遗嘱”、“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这便是葬于郑州新郑后周皇帝的“死德”。
一个城市的厚重是通过阅读来体现的。现在的我们是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走过来的,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历史为我们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这是《郑州晚报》“郑州故事征文比赛”的出发点。
时光这般雕刻了郑州城。1906年,火车隆隆驶进郑州,移民随之而来。1923年,郑州的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深烙革命印痕的“二七大罢工”,使这个城市成为二七名城。1948年,郑州解放,引进外埠工业,第二次大移民,来自山南海北的外地人与郑州人的青春、智慧、力量重新组合,郑州成为新兴工业基地,成为纺织城。绿是生命,1951年,郑州全民植树,1959年,绿城的桂冠戴在了郑州头上。无商不活,郑州商城两个含义:一个是古商城,另一个是现代商贸城。古商城,现代商贸城,一梦3600年,圆了一把郑州人的商都梦。
二
“郑州故事”有了故事《百年郑州大移民》,讲述的是 “铿锵碰撞老郑州”、“昂扬鸣响新郑州”、“风情万种大郑州”,《忆“二七”大罢工郑州旧址》和《二七大罢工拉响汽笛的地方——郑州机务段》的故事,我们以感恩和敬畏的心情看待大工业曙光刚刚照亮中国大地,我们郑州的工人阶级却已跃上政治舞台。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刘邓大军在我家》,讲述了解放郑州前夜,刘邓大军与郑州人的鱼水情。第一任市长宋致和《走马上任当市长》,说的是33岁的宋致和骑高头大马星夜奔驰郑州当市长,当了6年副市长、12年市长的王均智的《我给郑州人民打工》,这两位市长讲述的是郑州引进外埠工业,成为新兴工业基地。号召全民种树,绿城的桂冠戴在郑州头上。《两条路的故事》讲述了“纺织城”“热情洋溢的棉纺路”、“激情难忘的建设路”。《千年沙城舞绿城》,作者不仅亲历了“家家没有干净的房屋,厨房没有干净的食物,正走路得倒倒鞋中沙土,睡觉当心被沙埋住”。还见证了1959年的全国城市绿化会议上,郑州绿化经验得到了喝彩,30多个城市代表来郑州参观,李凖给《郑州晚报》撰文,郑州是美丽的绿城。
“郑州故事征文比赛”的征文中,还有一个《非常时期的非常工作》引人注目。100天重建二七塔,4天修好西流湖大坝,创办郊区知青农场,两年修成邙山提灌站,讲故事的是时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部、郑州市革委会主任王辉。《我们的知青故事》是位知青的讲述,《知青岁月,难忘是因为“特别”》也是位知青的讲述。艰苦知青生活的磨难,也有豪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为他们日后的精神给予。
三
没有记忆就没有家园,郑州故事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它温暖着我们的城市。《郑州,我可爱的故乡》出自曾写出影响几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著名作家魏巍。他是郑州人,他深深的郑州情结,感染了我们每一个郑州人。魏老的讲述,让我们无数次地感受到城市的呼吸,城市的脉搏跳动。他的故事成了我们的滋养与承载之地。
“郑州故事征文比赛”原打算用半年时间完成这次活动,结果搞了9个月,收到稿件990篇,在征文比赛发出的第一周里,有一位小学教师竟携来30篇稿件,直奔“征文办”,这让我们吃惊,心存感激。还有一件事令我们欣慰、感激。2008年6月份,郑州晚报领导决定搞个征文颁奖仪式。出乎意料的是,省内乃至国内都有影响的专家、作家、学者和文化名流因此契机汇聚一堂: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原河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评论家南丁,著名散文家、《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著名戏剧评论家荆华,郑州市文联副主席马素芳等。“郑州故事”把大家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使这次颁奖会升级成为一个小型的高端论坛。
我们身居的城市郑州,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巨变,毋庸置疑的是,浮躁、淡忘乃至失忆也伴随而来。《郑州晚报》与郑州城眷恋了一个甲子,两年前,它演绎了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的展现和生活细节的描绘,如今郑州晚报又举办了“特写郑州”和“我与郑州晚报”的征文。我想,这又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而它最为本质的思想是对这座城市的倾情至真。不用若干年,《郑州晚报》的“郑州故事”、“特写郑州”、“我与郑州晚报”也就成为岁月沉落中的郑州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