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征文活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回忆一次征文活动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回忆一次征文活动

1988年9月,我在《郑州晚报》上看到一则征文启事:郑州市委宣传部和郑州晚报联合举办庆祝郑州解放40周年征文活动。这则消息让我思绪万千——1948年10月,郑州解放。从此,这座历史名城获得了新生。40年来,郑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省城迁郑和改革开放10年来,郑州的变化更是突飞猛进。作为一个郑州人,我亲身见证了她日新月异的巨变。所以,从看到这则征文启事的那一刻起,40年来郑州的伟大建设成就呼唤我拿起笔来。

当天晚上,我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征求大家的意见,更主要的是想让大家给我提供写作素材。侄子小伟年轻,接受新事物快,率先接过我的话茬儿说:“叔叔,写改革开放吧。我们服装市场,生意红红火火,可真是日进斗金。”小伟3年前开始在福寿街服装市场经营服装,两年时间,就成了“万元户”。不久前大哥翻修房子,小伟坚持要盖两层楼,建房款全是他拿的。

从铁路上退休的父亲说:“铁路的发展也很值得一写。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上一个班,要拿锹一锹一锹地铲煤,累得腰酸背疼。70年代换成了内燃机车,我坐在那儿,只用轻轻一推,火车就跑了起来,速度又快又干净。”年近七旬的父亲退休前是火车机车司炉,对铁路的变化最有发言权。他们说的这些我一一记在本子上。侄子小伟说:“叔叔,你不是有同学在晚报吗?可以去征求一下他们的看法呀。”父亲摇头说:“不妥。40年的变迁,有目共睹,何必麻烦别人?再说去找熟人,有走后门的嫌疑。”父亲又说:“你哥陪你妈在医院里,再去问问他们吧。”

谁知第二天,我还没有去医院,大哥就捎来母亲的话,叫我赶快去医院。我趁中午赶到了医院。母亲开门见山地说,她小时,住的是邙山上的窑洞,嫁给我父亲后,进了郑州,住在张寨街(百货大楼后边的一条小巷)的小土屋里。后来搬到了东河阳街(现在二七路与人民南路之间的一条小街)的一栋瓦房里。

1964年夏天的一场大雨,把房子泡塌了。北下街办事处腾出了三间房,叫我们一家居住。因为按照规划,东河阳街一带要打通人民路,不能在原址建房,办事处的领导跑前跑后,又在南关大街划了一块宅基地,办事处和父亲的工作单位郑州铁路机务段共同协作,帮我家盖起了三间红瓦房。

母亲激动地说:“人民的政府处处为人民着想,要是没有党和政府,咱家能盖起那么宽敞那么漂亮的房子?”母亲又看着我和大哥,说:“当然,改革开放了,手里有钱了,咱家又换成了楼房。你们看看,这40年的变化大不大?”大哥说:“我看就写咱妈说的这些吧。咱妈的经历,就是一部中国住房变迁史,很典型。”我想,母亲住在医院里,还急急地把我叫来,足见老人家对这事的看重,也表现了母亲感念党恩心切。经过斟酌,我定下了这次参加征文的写作意向。

从医院回到家,我便连夜赶写出了《小土屋的变迁》,署名“岳曾土”。第二天,寄往郑州晚报。

9月25日中午,我下班一进门,侄子就兴高采烈地递给我一张《郑州晚报》,连声说:“叔叔,发了发了!”我急不可耐地接过报纸,真的,《小土屋的变迁》发表了!我立即赶到医院,把这一喜讯告诉母亲,老人家高兴得又说又笑。大哥说:“文章一发表,咱妈的病也好了。”我们一家人开心得像过节似的。

不久,我又在《郑州晚报》上看到了这次征文的评选结果,我的《小土屋的变迁》被评为二等奖。

后来,我又收到一张参加“庆祝郑州解放40周年征文获奖文章颁奖座谈会”的邀请函。1988年10月28日上午9点,我来到嵩山饭店,参加了市委宣传部和郑州晚报联合举行的颁奖座谈会。在会上,我真诚地感谢市委宣传部和郑州晚报给我们这些普通作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不仅有机会尽情地抒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而且增强了我们拿起笔来创作的信心。

“我与郑州晚报”

征文活动正在进行中

2009年,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成立60周年。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60华诞之际,本报推出征文大赛,请各界读者朋友说出“我与郑州晚报”的故事和新时期你对晚报发展的期望。

作品要求:必须与郑州晚报有关系的作品:1.读者读报的心得;2.晚报读者与晚报发生过或有趣或深刻的故事和记忆;3.曾经参与过晚报新闻报道或某些活动的纪实;4.和晚报有关的喜怒哀乐的故事。

字数要求:每篇1500字至2500字。投稿方式:E-mail:zzwblm@163.com(随稿请附作者联系方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