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高考,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考试结果会让无数的家长和学生痛苦很长时间。很多时候,学生自责,家长更多的是责怪孩子,也有少数家长在反思,但一切都已成过去,独生子女的教育注定会有更多的“遗憾”。其实,我们这种对教育结果的重视,本身就进入了教育的误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孩子不易,“养”孩子辛苦,“育”孩子艰难。很多家长常说“养一个孩子真难”,其实更多的时候是“育一个孩子真难”。“养”更多的是孩子的身体成长,而“育”则是关注孩子心理的成长。
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
孩子心理的成长与环境有关,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而贯穿这些环境的“主元素”就是孩子的学习,学习本身又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而家长恰恰忽视了孩子“如何学”,以及“如何习”,更多的把眼光放在了孩子的学习结果“成绩”上。家长关注成绩无可厚非,由于成绩只是孩子学习的最后一个部分,这样,家长只关注这些内容,注定了这样的孩子教育是有缺陷的。那很多家长会说:“我又不是老师,不懂教育,我只知道看看孩子的成绩。”其实孩子的成绩不是单纯的期中、期末成绩,或者中考和高考成绩,家长如果“只会”看成绩,那就要看孩子尽可能多的成绩,并坚持看下去。
孩子学习问题非朝夕可为
因为如果家长看了更多的成绩,其实已经进入了孩子的教育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很快发现孩子学习的问题,并尽早帮助孩子。孩子的学习问题不是朝夕可就的,肯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看孩子的平时成绩,就相当于把孩子教育的大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小阶段,每个阶段的成绩变化,就可以很快发现问题。家长只要留心孩子的平时成绩,就可以很快发现孩子的“问题点”,及时防止孩子的“问题点”继续发展成“问题线”,更可以有效避免“问题面”的出现。但多数家长是等孩子问题很严重的时候,也就是问题已经成为“面”的时候,才开始焦急,四处求人。
分清孩子的问题再行动
中高考是一个全面的考试,不是单一的科目比赛。家长首先要做到,及时发现孩子学习是否“偏科”。偏科分整体偏科和局部偏科,前者是多数科目都有问题,后者是局部科目有问题。对于“整体偏科”,很多时候就是孩子没有学习,一种是陷入感情漩涡,一种是沉迷玩乐。对于“局部偏科”,多数原因是孩子对这门科目在某个学习时期没有及时掌握,造成“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如果孩子学习一直很顺,突然单科成绩急速下滑,与授课老师发生矛盾的可能性比较大。
孩子学习出现了问题,自然就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学习问题,在学校发生,就难以在学校解决,道理非常简单。特别是孩子问题很严重的时候,本身就说明老师就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家长知道需要求助另一个教育环境,就是社会,也就是寻找辅导班。但对于整体偏科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首先解决的不是学习,而是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要注意报与孩子心理调节的课程,不是单纯地报知识类辅导班,等孩子调整过来了,再选择孩子相对好的科目先补习,让孩子快速恢复学习的信心。对于某一门科目不好,也就是“局部偏科”的学生,家长可以把孩子平时的卷子带上,寻找老师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补习。但也有机构,通过有效的测评,可以发现孩子的学习问题所在。
教育孩子首先要求自己
孩子学习出了问题,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是求助社会,其实更多的是求助自己,家长要做的是反思家庭教育是否出了问题?孩子不是一开始就不乐意学习,出现问题都是从“爱学”到“惧学”,然后才是大家常说的“厌学”,如果每个阶段问题都没有及时解决,最终就是一个典型的“弃学”结果。所以,家长尽可能缩短观察孩子的时间段,及时采集孩子学习的“一个个小结果、小现象”进行分析,就可以清楚自己孩子现在学习如何。
同时家长也要多学习,明晰教育的规律,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掌握一些教育技巧,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问题,这样可以及早防范。比如,孩子上网肯定要出问题,那就要早早撤掉家里的网络。孩子肯定要进入青春期,那就要早早注意孩子情感问题。孩子迟早要走出去,要不断教孩子如何融入新环境,如何与别人相处等。总而言之,做好教育是来自生活的点滴观察,“生”了孩子不“养”,肯定要受到社会的谴责,但只“养”不“育”,那肯定是家长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