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7日公布,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在上半年都超过了GDP增长幅度。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则显示,二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感受下降,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7月29日《京华时报》)
收入与收入感,相信哪一个?
央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出炉,其与统计局相关数据的如此大相径庭,难免让公众心生困惑:在这两个国家经济权威部门的“权威”数据之间,究竟哪一个更接近原生态真实?公众又到底应该信任谁?
国家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魏贵祥在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详细描述了统计数据的生成过程,笔者非统计业内人士,但对此模式之下的采集统计数据有效性和准确度,却多有犹疑:首先,相对于泱泱之国的13亿民众,仅仅13万个记账户样本是否具备足够的覆盖广度与深度?其次,如何保证记账户的月记流水账最大程度接近个体真实,而不为情绪化、程序化乃至形式主义的因素所影响?再则,历时数年的样本调查、遴选过程是否本身便留下了太多的罅隙空间? 薛七七
少谈些人均,多谈些差距
不管各方统计数据准确与否,我国的贫富差距已达一种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地步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试想,九个农民有一百元,一个富翁有一千万元,平均起来人人都是百万富翁,这种人均计算是不是可笑而可悲呢?
在笔者看来,统计局应该少搞些人均,多看些差距,多看看人均的背后究竟有多么不均,富翁的背后究竟有多少负翁。一言概之,希望统计局不要在人均和增长中迷失自我,因为社会和谐的局面绝不是靠乐观的数据支撑的,只有正视差距,正视问题,人们才能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出路。邓子庆
走出数字信任危机
统计这一神秘的语言,在一个用事实说话的社会里,是如此吸引人。但是,我们又是越来越难以信任这些数字。
不管如何辩白和解释,一个不容置疑和很尴尬的现实就是,我们已经深陷在一个统计数字的信任危机之中。在这个“被时代”,数字统计信任危机,已经越来越显现,越来越被放大。
数字统计危机,其害无穷。最大的,莫过于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强力挫伤。而“被就业”、“被增长”又漠视和隐匿了多少弱势者的利益诉求。
如何挽回公众对统计数字逐渐失去的信任感,让统计数字独立、公正,让老百姓信任,已经不容回避。比如,在英国,公众对其官方统计数据同样也缺乏信任,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认为英官方数据基本准确的公众只有36%。而为提高信任度,英国国家统计局今后将有望成为不受政府约束,并直接向英国议会解释的独立机构。这种思路,也是一种启示。
是的,正如有人所说,不是统计数字会撒谎,统计数字只是工具而已,是统计的人在撒谎。就像魔术师变魔术,道具只是道具,它不会骗人,是魔术师在骗人而已。因此,公共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不是急于为自己辩白,也不是以发达国家也存在数据打架为自己开脱,反思如何以缜密的管理逻辑,把统计领域里的“魔术师”给清理出来,已经时不我待。石子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