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体
恰似一朵带刺玫瑰
当前文坛最热火的事就是尘封16年的《废都》解禁,不料却受到80后、90后的冷落。其实,《废都》再版受冷落并不算意外,因为在不久前公布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传统作家集体败给网络文学写手。
相比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传统作家,年轻网民创造出风行网络的红楼体、蜜糖体、纺纱体却得不到文坛主流的认可,这些“小儿科”的东西究竟是低级趣味的恶搞,还是一种后现代的文化现象?本版撰文 晚报记者 梁晨
【现状】
若说当下文坛炒得最热火朝天的事,莫过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解禁。上周,作家出版社趁势重新包装推出了《废都》,并开始在全国发行。当年以“格调低下,夹杂色情描写”的“罪名”被查禁,却有意无意地为贾平凹作了宣传,因为在被禁的16年中,正式、半正式出版的《废都》只不过百万册,而盗版超过1200万册。
这意味着国内平均每百人就有一本《废都》,由此可见当年贾平凹在私底下是何等风光。“我那时正在读高中,班里有同学买了本《废都》,全班60多位同学不分白天黑夜地轮流借阅,轮到我看时书已经快散架了。”32岁的靳先生告诉记者,他当时并不知道贾平凹是谁,同学们都是跟风阅读。
眼下,新版《废都》已经摆上了郑州多家书店的书架,销量远没有预想中红火,离畅销书的标准还差很远。在上海、北京等地,新版《废都》同样遭遇新生代的冷落。现在的80后、90后对《废都》一点也不“感冒”,他们觉得这名字有点土,不够酷,所以并不买贾平凹的账。
《废都》如今受冷落的命运,也正是当前许多传统作家作品所处现状的缩影。据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畅销书总榜前30位中仅有6部小说,传统作家似乎正在逐渐淡出,而网络文学作家和非职业作家则愈战愈勇,赢得年轻读者的热捧。
从知音体到蜜糖体
网络文体层出不穷
相比传统作家的淡出,在另一个战场也就是互联网上,年轻人却踊跃尝试着新文体的创作方式。只不过,这种新的文学形式、语言风格目前并没有得到文坛主流的认可,有的只是广大网民以及草根阶层的捧场。
当下互联网上新锐文体各领风骚,流行语体层出不穷,继知音体、梨花体、脑残体、纺纱体、红楼体、传教士体等层出不穷的文体之后,一种新的文体——以“甜腻嗲”为特色的蜜糖体——在网民间流传,被网民们誉为“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语体”。
正在网上流行的蜜糖体,其标志性表达包括“亲耐滴,偶灰常稀饭你”。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亲爱的,我很喜欢你”,说话的口吻和行文的风格有如蜜糖,既娇又嗲,既甜又腻。而源自杂志《知音》的知音体、模仿《红楼梦》文风的红楼体都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从童话故事、经典名著到武侠小说、动画电影,都被网友改头换面。比如,知音体有《封神演义》——为前妻登上神仙宝座,八旬教授不畏牛鬼蛇神;《孟姜女哭长城》——贫贱女怒斥攀比盖楼风,为农民工丈夫讨回尊严。
传教士体同样是网络写作的一种新潮风格,这种写法来源于网上一个异常火爆的帖子,帖子揭露了外企公司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各大外企公司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传教士体的特点是一句话就是一段,中间不加任何标点符号,并使用大量修饰词。
各种网络新文体层出不穷,颠覆了延续多年的传统行文习惯和语法。在网上,不少好事网友对这些网络语体进行归纳总结,提供“教学范文和美文参考”,居然还提炼出了“知音体标题的四大武器”、“纺纱体写作的七不规范”等“秘籍”。
一边是新的语言风格频现,一边却是文坛权威的排斥,《辞海》拒绝接纳“超女”、“快男”就是一例。《辞海》声称为保持品位,明确拒绝将“超女”、“快男”等风靡坊间的娱乐词汇收入其中。与此相似,知音体、梨花体、蜜糖体……这些更小众化的语言风格自然不会进入文坛主流的法眼。
那么,如此百家争鸣的网络流行语体,究竟是低级趣味的恶搞,还是一种后现代的文化现象?
【解读】
“蜜糖体是一种情感的倾诉、纺纱体是一种标榜性格的个人语言风格。知音体纯属通过恶搞的方式来夺人眼球,而梨花体可以说是文学鉴赏水平的一种集体沦丧。”有学者如此分析。不过,他同时表示,即便如此,人们也大可不必将这种新的网络文体、写作方式视作洪水猛兽,因为有的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那些恶俗的语言风格最好不要效仿,避免其泛滥成灾”。
搞文化研究的陈占彪认为,新的网络语言、语气和表达方式,难免会让占据文坛主流的传统作家和那些习惯阅读传统文风的人感到别扭,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青一代的“自我区隔”与“自我认同”。不过,对外人来说,这样的“自我区隔”犹如天书,要么徘徊门外,要么绕道而行。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文学评论家张柠表示,从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八大家的新古文运动到后来的白话文运动,文体的演变实际上包含着话语权力的转移。比如小说在古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古代小说家搞创作就像干坏事一样,只能偷偷地写,在民间秘密流传。“这跟现在有些网络语体的遭遇差不多,得不到主流的认可。”
“以前是没有网络的,作家们都是拿着笔和纸搞创作,但现在不一样了,写作方式和承载媒体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不同于占文坛统治地位的传统语言风格,为什么不能理解?”在网络上发表过长篇小说的80后写手陈怡抱怨说,用蜜糖体、纺纱体写总比那些传统作家把小说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好。
【展望】
著名网络写手“和菜头”认为,那些产生于网民创作的文学未必不是很棒的作品,他们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内容浅显易懂,难道真的比所谓的名家写得差?“就好像现在,有些人甚至觉得唐宋八大家的文笔很烂,语言晦涩古奥,因为如今没有人那么写文章。《废都》等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作品,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受到读者的喜欢,毕竟,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喜好。”
“当年的白话文运动也曾经让那些习惯于文言文写作的人不屑一顾,但是现在白话文的地位已经明摆着了。当年胡适创作的《两只蝴蝶》号称开创了白话文诗歌的先河,‘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这诗歌如果放在今天,任何一个三流文学青年读起来都觉得是小儿科,自己用脚也能写出比这个更好的诗来,但在当时,那可是新兴事物。”和菜头表示,如果现在写文章还跟着老古董“之乎者也”,根本创造不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体。网民不应该因网络新兴语言风格的瑕疵遭受指责,因为他们在尝试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主张对网络语体“宽容相待”,他认为目前网络语言的百家争鸣实则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是文化传播手段和制造手段不断变化以及所有人都享有文化制造权利的民主化过程。顾晓鸣指出,“网话文”的时代,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流状态,可以有无穷无尽的组合。在现成语言材料有限的情况下,网友通过恶搞对现成语言材料的变通使用不足为奇。“无论有多少网络流行语体,它们都将自生自灭,并不需要进行刻意地抨击或者宣扬,合理的自然会流传下来,无稽的也自然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