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20版:第一金融*理财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银行 立足实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算算“养老”要花多少钱?
银行打新产品悄然变脸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银行打新产品悄然变脸
专家提醒:打新股盛宴不再,投资者切忌盲目投资

A股IPO经历9个月暂停后重新启动,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重新进入投资者视野。与2007年打新火爆的场面相比,银行新发行的打新股理财产品数量寥寥,并且银行普遍绕开单纯“打新”的思路,在打新的同时还参与债券、信贷等资产的投资。理财专家提醒,由于打新股盛宴不再,投资者选择打新股理财产品时切忌盲目,购买产品前应仔细了解产品的风险性及收益计算方式,选择自己熟悉的产品进行投资。

晚报记者 倪子

预期收益大幅缩水

回忆起2007年的打新股热情,市民范女士仍显得比较激动。“2007年年初,我购买了一家银行推出的创新型打新股产品‘新股申购计划1号’。2007年12月17日运作期满时,该产品获得了年化收益19.2%的好成绩,远远超过了我对它的投资预期。”只可惜好景不长,范女士说随后投资的银行打新产品都让她很失望。“还有一些赔钱了呢。原以为打新股不会赔钱,没想到也会有负收益。”

日前,工商银行发行2009年第39期新股申购结构化优先份额理财产品,这也是IPO重启以来上市的第二款银行打新理财产品。“收益太低了吧?预期年化收益率才3.3%,前两年的打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能达到10%左右呢。”看着产品说明书,喜欢打新股的冯女士对此收益率表现出了明显的失望。

面对低收益,一些业内人士说,这和新股发行规则的改变密切相关,现在银行打新股的资金优势已经大大削弱了。“以前打新理财产品都是网上网下同时打,现在只能选择一种方式申购,因为网下配售的股票要锁定3个月,风险较大,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只能选择网上打新了。根据IPO新规,单个投资者只能使用一个合格账户申购新股,且单一账户网上申购不得超过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该业内人士透露,今后推出打新理财产品收益率肯定会大大降低,3.3%的预期收益率或将成为此类理财产品的新风向标。

打新股理财产品数量少

2007年,银行打新理财产品经历了一场盛宴,较高的投资回报受到投资者热捧。然而,当收益率不断缩水的刺激下,投资者对打新产品“不感冒”了。

6月29日“桂林三金”正式开始申购,“打新股”再次受到关注。不过,在此轮打新股中,银行理财产品热情似乎不高。6月23日,交行发行“得利宝天蓝—新股连环打”0901号人民币理财产品,这是IPO重启以来银行发行的第一款打新股理财产品。此外,还有工行推出新股申购结构化优先份额理财产品。除了上述两款新发行的产品外,市场上推出的其他打新产品多为此前的旧产品或“升级版”。如中信银行理财计划在原产品基础上进行“升级”,在投资债券、票据、信贷资产等的同时,下半年将在新股申购上投入更多资金。

“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数量较少很正常。”有业内人士分析说,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大幅下跌,IPO几乎绝迹,投资者逐渐转向债券、信贷产品,尽管打新股开始恢复,但目前的风险大大高于2007年,这也是银行不急于跟进的一个原因。

〈〈〈〈〈〈相关链接

银行理财须“稳”字当头

“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是风险规避者,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商业银行首先要抓住绝大多数。银行和基金、证券投资机构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如果买股票的话,那么就要做到买者自负,但如果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话,除了买者自负还有第二个词,就是卖者有责,银行是一个公共服务的窗口,对卖者的责任可能强调的更多一点。”在日前举办的“搜狐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研讨会”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如是表示

而对于私人银行业务等高端投资者理财产品,郭田勇表示,“按照资金规模区分专业投资者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毕竟钱多的人赔钱也能赔得起,而且赔钱以后对他的基本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相对是比较小的,所以不是说完全不能去投资这种高风险的品种,对于高端客户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还是可以做一些,但是就银行理财产品的主体部分,一定是要稳字当头。”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