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4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网民大会堂
鲁迅,远离我们这个时代了吗
上级看文凭
民众看什么
爱的支点能撬动无数颗心灵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鲁迅,远离我们这个时代了吗
热点 话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说:“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成都商报 8月12日)

把真实的鲁迅告诉孩子们

老师说“成了一块鸡肋”,学生说“很难读懂,文字晦涩”,“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为什么呢?我以为关键在于教材中的鲁迅,多年来还停留在“硬骨头”等政治概念上,对鲁迅精神的全貌缺少揭示,教法上也很难让学生从多层次、多侧面感知鲁迅。

在一个喧嚣浮躁的世界,升学率的大棒之下,教材、教法很难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经典,只能是教材适应教师、教师适应学生。但是如此“反着来”的最大后果是,在一个“网络碎读”的时代,娱乐化是青少年必然的第一选择。课文中鲁迅作品,因为“晦涩”,因为“压抑”,所以学生们不喜欢。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看,好玩的,未必有文化;厌弃的,未必没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此最需要的是一份清醒。

方南

中国孩子读鲁迅与英国孩子读莎翁

“鸡肋之说”背后,不禁让人疑惑,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是否有足够的重视?

这不禁让人想起英国孩子学习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距现在三四百年,其语言恐怕更难懂,但据报道,英国专家却建议儿童4岁时就该读莎士比亚作品,而且效果不错。

这背后,人们看到的是英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伟大代表作品的那种崇敬与骄傲的精神心理,看到的是他们对于全民族的、全文化历史的灵魂命脉的重视与捍卫。

如果把鲁迅作品“鸡肋化”,悲哀的不仅仅是中国教育。丁洪先

教育困境其实跟“鲁迅”无关

一个伟大的作家,不需要以入选教材多少来证明,同样,伟大的作品,也未必非要在课堂上才能阅读。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在关于减少鲁迅作品话题的争议中,形成了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代表的正方,与以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反方之间对峙的格局。

与其说,这讨论是鲁迅作品的去留,不如说,这暴露出语文教育自身的困境。

要知道,“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还仅仅排在第三位,还有多少让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专家“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的观点,其实也隐含着这样的现实:即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急剧下降,以及阅读兴趣的低级化倾向。

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其实已经与“鲁迅”无关,而与我们的教育大环境有关。令人忧虑的,不是鲁迅作品的减少,而是鲁迅与我们的渐行渐远。吴龙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