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9版:文化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每日大看台
《风中少林》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东医宝鉴》申遗成功 “中医”竟成“韩医”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朝鲜时代中医读本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 韩国学者欲以此确立“韩医学”
《东医宝鉴》申遗成功 “中医”竟成“韩医”
“韩医”概念改自“汉医”
书中记载的中药材
纯以汉字书写的《东医宝鉴》

作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在1986年之前的悠长历史中,韩国(或朝鲜)的医疗体系从未有“韩医”一说,而多数沿用“汉医”(即中医)或“汉方”之说。朝鲜时代的许浚通过参考大量中国古医书于1596年编纂了一部《东医宝鉴》。前不久,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的该书初刊本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耐人寻味的是,在韩国有关的宣传中,《东医宝鉴》被称为是总结“韩医学”精华的集大成之作,申遗成功也被韩国一些组织认为是宣传“韩医”及确立“韩医学是韩国传统医学”的绝好机会。

《东医宝鉴》等于“韩医学”著作?

韩国文化遗产厅近日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韩国申请的《东医宝鉴》初刊本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在一些韩国媒体的报道中,《东医宝鉴》被称为是总结“韩医学”精华的伟大著作,9月将在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举行“《东医宝鉴》特别策划展览”。韩国保健福祉家庭部计划在《东医宝鉴》发行400周年的2013年举行“国际韩医博览会”。事实上,由于中国国内看过这本书的人很少,而欧美世界对《东医宝鉴》是一本中医书的见识也极少,韩国在国际上把其国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医(中医)”的概念偷换为“韩医”的计划正在逐步实现。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韩国或将继续阐明所谓“韩医”与中医的不同,将之视为所谓起源相近的两种医学体系,并将所涉及的庞大的药学及药方转换为“韩医”固有。

“这就是朝鲜人写的中医书!”

“《东医宝鉴》在一般的中医药图书馆都收藏的,我在求学时读过,这本书的序言及其内容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这就是一本古代朝鲜人在学习中医后用汉字编撰的一部关于中医的图书。”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接受采访时如是断言。

据悉,《东医宝鉴》是由公元1596年(朝鲜李王朝宣祖二十九年)时任太医许浚历经14年编纂完成的一本医书。此书共25卷,全部用汉字写成。主要纂辑自中国古代医书如《素问》《灵枢》《伤寒论》《古今医鉴》《医学纲目》等80多种,“纂辑”的另一说法其实也可以说是抄录,换言之,《东医宝鉴》就是转抄引述80余种中医典籍的图书,而此书另外所引述的两本朝鲜人的著作《医方类聚》与《乡药集成方》也均是介绍中医的书籍,其中《医方类聚》参考了中国医典100多部,《乡药集成方》则是仿照当时中国本草的体例,对朝鲜的本地药材进行的介绍,除名称标注本地名称外,其余所载药性均依照中医观点。

正如何裕民所说,《东医宝鉴》所有理论观点及用药准则无一不是来自于中医,其对中医药的贡献主要在于推动中医药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但并无产生一个新的医学体系的作用。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所谓的“韩医”呢?“韩医”和中医的关系到底如何其实不妨从朝鲜半岛的文化史说起,朝鲜半岛在历史上被称为箕子之国(史载是商代后裔箕子所立),历史上一直以“小中华”自居,明朝帮助朝鲜平定倭乱后,朝鲜一直奉明朝为正朔,甚至明亡后,朝鲜人在200多年的时间内均以崇祯年号纪年;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数千年历史中的主流文字,就医学而言,也一直以中医为主,即所谓“汉医”。“韩国医师协会”在描述医史时也承认:公元561年,吴国的知聪带了包括《内外典》《药书》等中国古籍赴日,途经半岛而传授汉医。直至1970年,论及传统医学,韩国仍以“汉医”称之。在今天,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等依然是朝鲜半岛医学生的教材。1980年以后,伴随着经济的腾飞,韩国开始“去汉字化”,在书写文字中全部改做拼音文字的韩文,也就在1986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医疗改正案》,把一直存在的“汉医学”改为“韩医学”(在拼音的韩文中,这两个词并无区别),换言之,所谓“韩医”之说,至今也不过23年时间。

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试图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上。把一本九成以上内容均辑录自中国中医典籍的医书说成什么“韩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无论如何是不妥当的,而试图通过此书的申遗以确立“韩医学是韩国传统医学的正体性”更是对东亚文明与历史的无知。东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