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官员称将进行城市“大城管”改革,城管直接由市长掌管负责,改变以往城管归属混乱等状况。据悉,“大城管”模式被认为将化解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矛盾,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可分享空间。近日,《中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就该课题大纲开始向公众征求意见。
市长当掌控“大城管”
征求意见稿建议,各省(自治区)由住建厅以城市建设处为基础,设立城市建设与城市综合管理指导处,或单独设立城市综合管理指导处。“有条件的省可设立城市综合管理局,作为建设厅二级局或省政府直属局。”征求意见稿负责人、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城建管理研究处的翟宝辉说。
一直以来,城管的归属非常混乱。记者多方采访获知,有的挂靠在建设局(如河南省济源市),有的挂靠在规划局(如广东省清远市);也有的城市成立了城管执法局,但挂在建设局(如山东省青岛市),各地情况十分复杂。对此,征求意见稿称:“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城市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市长。”因此,“大城管主任必须由市长兼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城市综合管理局内,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多个城市在探索“大城管”模式
记者采访发现,全国已有多个城市正在探索“大城管”的城管模式。今年2月,南京23个单位(包括市容、市政、公安等)组成“大城管”,由市长担任城管委主任。
这样的“大城管”格局雏形同样出现于江苏省淮安市。据记者了解,淮安市大城管由市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涉及到城管的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委员。此外,深圳市城管局目前整合了以前城管综合执法局、环卫局、园林局、市政局、爱卫办等部门的职能;广州、北京、武汉等也在探索“大城管”的模式。
征求意见稿指出,化解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矛盾的关键点,在于给予弱势群体尽可能多的实际可分享空间。原因是,城市公共空间绝大多数被城市强势利益集团占用,弱势群体实际上可分享空间太少。据《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