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亿元女生”的造星“泡沫”
lmei090866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亿元女生”的造星“泡沫”

很少有一个畅销书作家,会像“亿元女生”郭妮这样,时不时被这样拿来说事儿:她有个团队代笔故事提纲,她出镜前被教导要“表现得像个公主”,她只是工业化模式打造的“产物”。

日前,有报道称,出版人路金波再度高调自曝郭妮“纯属制造”。

一时间,争议再起。郭妮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造星”之旅?这条仿工业化流水线制作的文学生产链是否真的收见市场奇效?

■意外:郭妮“抛弃团队”,已自立门户

短短一年,连出14本小说,卖出500万册,销售总额达到1亿元,身价远远赶超韩寒、郭敬明。

这一串让人目瞪口呆的数字,曾是围绕在青春文学畅销书作家郭妮头上的一圈儿“光环”,也是她的出版商们最津津乐道的“战绩”。

但这样的“荣耀”,从来不属于郭妮一个人。

7月27日,有北京媒体报道称,郭妮的出版商、万榕的老总路金波在接受20余家中外媒体采访时,把以往关于流水线写作和小说工业化模式的说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说,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由郭妮幕后团队集体创作,她只是进行润笔,这个年轻女孩甚至连自己的公众形象也受到公司严格指导。

“当她面对公众,应该表现得像一个公主,保持微笑、安静、话少。”路金波如是说。

这意味着完全承认郭妮纯属“人工制造”。难道郭妮能数年如一日地忍受文学作坊“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扮演?难道“90后”甘愿去拥戴和追捧这样一个“傀儡”偶像?

联系路金波和郭妮的采访,有些出乎意料的困难。“郭妮正在上海闭关写作,她月底要出一本新书,担心现在接受采访,会影响自己的写作心境。心乱了,书就写不好了。”

8月8日下午,这位民营出版江湖的话题人物,昔日纵横文坛的网络作家“李寻欢”——路金波终于向记者披露了一个迥异于表面风光的故事。“现在的事实是,郭妮没有在任何团队里,她已经独立了,转变成一个真正的作家了。”

这一切的变化,开始于2008年。

“最初的时候,我们的确给过她一个2000字的故事提纲,让她扩充到10万字。可差不多到了2008年初的时候,大家发现,不同的人,对一个故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路金波回忆道。

为此,郭妮不得不停笔休整。而在这段将近一年的“闭关”期里,郭妮和幕后创作团队的矛盾越来越大。郭妮希望自己的主创性得到更多认同,也希望更多地按自己的意愿写作,而“团队”概念的炒作和规定性的故事提纲,都成了积累矛盾的诱因。

最终,忍了一年后,2009年初,郭妮索性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写作工作室,从最初写“命题作文”,过渡到完全按自己意愿写作。

“实际上,2008年时,她已经抛弃了所有的团队队员。她完全是自己去写,就招了几个美编,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叫‘绘梦馆’。从这时候开始,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之前,郭妮在写什么东西,她会写出什么样的情节来,我都是知道的。但从2009年之后,她在写什么,我完全不知道了。”

■隐情:为了公司利益,刻意牺牲郭妮

在QQ上,一名郭妮的铁杆粉丝“枫”发来对郭妮最新工作环境的一段描述——“那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很高很漂亮。”而在三年前,郭妮的写作状态,大概远不是如此“独立”,或“孤独”。

当时的情况,据路金波回忆,每次开写一部新小说前,十几个人组成的幕后团队,会有专人搜集读者来信,随即通过开会讨论通过情节怎么写,人物怎么设定。郭妮的写作之路,必须“照章办事”。

“那时候,每周差不多会收到1万封读者来信。现在已经没人做这事儿了。”路金波如是说。三年前的他,大概也不曾想到,开发这样一个全新而大胆的出版模式,最后会这般收场。

2006年,或许是“书商”路金波最意气风发的一年。先是以天价稿费签下韩寒和安妮宝贝,轰动出版界,而后,他一手发掘和打造了中国畅销书出版史上最离谱的“传奇”之一——一个彼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孩郭妮,要在一年内出版14本小说,还要卖出500万本,要拿下1亿元的码洋。

消息一出,“郭妮”之名迅速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文化版面头条。郭妮是谁?她有这么牛吗?质疑声此起彼伏,或许,“1亿码洋”的说法,除了当时力推她的出版商,业界很少有人真正相信这个说法。

可事实上,迄今为止,或许都没有媒体发现:路金波其实是“另有所图”。当时,他真正要引导市场关注的,并非“亿元女生”这个名号,而是这个名号背后的全新出版模式,以及这种“新生产力”所能开拓的资本市场。

■失败:

文学有其神秘所在,难以工业化

事实上,尽管出版商们一直强调郭妮是“集体创作”,但她从未真正接受过这个说法。在以往受访中,她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个真正的写作者。

“我身边的确有个团体,但只相当于助手的性质。写每部作品前,我都会一下子构思3个故事,然后通过助手发给喜欢我的读者看,根据他们的意见我再整理出小说。我的小说绝对是自己独立创作的。”2007年9月,接受四川媒体专访时,郭妮曾这么明确表示。

2009年,郭妮的“绘梦馆”工作室成立,她得以实现单飞。她大概也确实有单飞的资本,证明路金波当初“慧眼识才”。

郭妮的重新上路,对路金波而言,却是反思的开始。“她的转变,也改变了我的想法。我一直也在反思,以前太理想化了,以为小说可以做成工业化,其实这么做过于激进,以至于显得荒谬了。目前我宁可承认:这种东西是行不通的。写作是没法儿精确分工的。”摘自《青年周末》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