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掩泪水,满怀憧憬……昨日,淅川县金河镇姚湾村的780多名移民,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乡亲,向新生活起航。
在前往中牟“新家”的途中,一路高速,近400公里的车程见证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两个即将临产的产妇、97岁高龄的老寿星……一路上被暖暖的爱心包围着,平安抵达新家园。晚报记者 裴蕾/文 首席记者 贾俊生/图
送别场景
当地百姓自发放炮送移民,祝福“老乡一路平安”
昨日上午7时许,天阴沉沉地,似乎马上就要下雨。当满载移民的24辆标有“淅川移民搬迁专用车”的大客车途经淅川县城时,受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当地居民的热烈欢送。“祝老乡一路平安!”“真情送亲人,祝福伴移民!”……一个个充满深情的条幅悬挂在大道上,1000多米长的道路两旁站满了送别的人。
11岁的马榛是金河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昨天早上6点她就起床,带着自己制作的花环,前来送别移民。“听俺妈说,他们是为了让很多人喝上干净的水才要搬走的。”
7时40分许,当大车缓缓驶过,道路上立即沸腾起来了。两边很多群众放起鞭炮送别老乡。小学生们则整齐地喊起了“移民伟大,向您致敬!”等响亮的口号。
车窗内,很多移民都难忍热泪,和送别的人们挥手道别。
一路关爱
待产孕妇和97岁老人坐上特护车,一路医生随行
“感觉咋样了,有动静没?”昨日中午12时10分,在平顶山北服务区,特护1号车上,姚湾村村民5组的王彬略显焦急地询问自己的妻子乔国平。
扛着大肚子的乔国平轻轻抚摸着肚子对丈夫说:“娃娃很乖,没闹人,放心吧!”
原来,乔国平的预产期恰好就是在20日移民搬迁当天。
“这可咋办啊?”王彬说,为了这件事,他闹心了好多天,生怕自己的娃娃生在路上可咋办。“真没有想到指挥部会想得这么周到啊,今天还给我们配了专门的特护车,看到医生我们可就把心放肚里了。”
和乔国平情况相同的是同村孕妇兰新峰,预产期已经过了一天了,在婆婆的陪伴下,她也在特护1号车上,享受特别照顾。
据随车的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一位女医生介绍说,特护车上做好了各种准备,有3名护士,可以随时在路上接生,同时,对新出生宝宝的保护工作也做得很扎实。“确保万无一失。”她很有信心地说。
在另一辆特护2号车上,坐的是全村年龄最长的女寿星——97岁的董黑。由于年龄大了,在途中,董黑有些晕车的感觉,立即引起车上医生的重视,进行了相关治疗。陪同老寿星的是她的女儿王娇子,今年也已经60岁了。“俺妈从来没有出过远门,这是第一次坐这么久的长途客车。”她说,“我们全家都很担心老人家的身体,不过看到有医生,俺们也就放心了。”
服务区送上丰富的补给品,吃的喝的用的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在淅川至郑州的高速公路沿途,很多服务区都通过各种途径给移民送去了关爱。
在镇平服务区内,服务区特别准备了消暑降温用的绿豆水和藿香正气水。
中午12时许,午饭时间,在平顶山南服务区,大客车停了下来。服务区准备好了1000多份的各种食品,每个袋子里面都装着火腿肠、方便面、包子、馒头、茶鸡蛋等,甚至还有可口的苹果和擦手的湿巾。每位移民都确保能够领到一份。
负责食品准备的中原高速一位郭姓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来还想给移民们准备热腾腾的面条呢,但是害怕烫着孩子了,所以才作罢。“我们希望每一个搬迁的移民都能吃得好。”他表示说。
记者亲历
移民王廷彦一家的搬迁故事
临走前一天
大学生帮长辈忙搬家,最后再看看家乡
“30年前,丹江口水库闸起来后,我家搬迁了一次,不过没有离开家乡多远,没想30年后,我又搬迁了一次,这次要到郑州了。”8月19日下午,姚湾村9组村民王廷彦站在已经搬迁一空的自家小院里,和记者唠起了嗑。
今年66岁的王廷彦老人,可是一个14口之家的“大家长”。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姚湾村相继娶妻生子,两个女儿也早已出嫁各成一家了。
王廷彦点着一支烟,回忆说,他的第一次搬迁还是在1979年,“那时候的条件可不比现在啊,大家都是赶着牛运东西,有的邻居搬到了湖北荆门市的大柴湖,整整走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到了新家”。
第一次搬迁到新家,王廷彦盖起了3间瓦房,全家6口人住在一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王廷彦一家又盖起了6间红砖瓦房。“农活儿忙时,孩子们都回家帮忙,农闲时他们都出去打工,我们家日子还很过得去。”王廷彦知足地说。
他们一家是两年前得到要搬迁的确切消息。“这是国家的大事情,多少人民得利益,虽然牺牲了我们的小家,但我们全家都很支持搬迁,提前几天就把东西都收拾好了。”环顾空荡荡的小院儿,王廷彦又说,“我的孙儿刚才还问我,‘爷,真走了,你心疼不心疼。’我说,‘肯定心里不好受,毕竟祖辈都在这里生活着,但相信咱的生活肯定更红火。’”
王廷彦有个很骄傲的事情,他家已经培养了3个大学生了。昨天,记者见到了他最大的孙子王涛,今年从昆明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考上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光纤通信专业的研究生,马上就要开学了。
这个看起来十分朴实的大男孩正在忙前忙后地帮爷爷招呼着家。他告诉记者,这个暑假,本来可以提前到武汉准备上学的事情,但得知家里要搬迁的消息后,还是决定回家帮忙,顺便再看一眼自己的家乡。“我从小在这里生活,时间很短,早早就到镇上上学了,但真的得知要离开了,心中还是很舍不得。”他说,觉得乡亲们特别伟大,“我很理解他们要离开家乡的不舍心情,可是他们都很深明大义,积极响应了搬迁。相信今后,我们的家乡将会更加美丽”。
搬迁途中
66岁老人感叹“再也不能在大河里洗澡了”
和往常的习惯一样,昨天天刚刚泛白,王廷彦就起床了,一看表,才4点整。最后一次,他来到了自家的小屋里散步。
早上5时许,就开始有大车进村接人了。
“看到很多乡亲一大早起来送我们,当时我真的感到很难受。”老人伤感地说。
从淅川到郑州,不到400公里的高速车程,老人和孙子王涛坐在一起。
“你知道咱们的新家啥样子么?”王廷彦问起了王涛。
“我还是在没有盖起来房子的时候,去中牟看了一次。”王涛摇摇头。
“我们家会有两栋一层的楼房,将近200平方米,宽敞明亮。马上就可以看到了。”王廷彦微笑着说。
在畅想新生活的同时,老人仍难掩思乡之情:“再也不能天天看到这山这水了,也不能每天跳进大河里面洗澡了。”
到新家了
孩子们兴奋地满屋乱跑,直喊房子好
“到了!到了!”昨天下午5时,王廷彦一家14口人,一起来到了自己的新家,位于姚湾新村10排的1、2、3号院,总共是两栋一层的平房。
“俺家大儿子一套、二儿子一套,俺呢,想住哪里都可以啊!”王廷彦解释说。
看到了新房子,他的五六个孙子孙女个个都激动极了,在屋子里跑前跑后地看,大人们则在参观一遍后,开始着手整理东西了。
“哇噻,竟然有电视信号!”在1号院子里淘气的小外孙大特把电视机打开了,可以收到卫星电视信号,看到很多电视台的节目。大特的新发现把其他的小兄弟姐妹也吸引了过来,大家开始坐在地上看电视。
“房子太好了,又大又明亮!”大特向记者讲述了他对新家的感觉。
与快乐的孙子们不同,从进了家门,王廷彦就很少说话,而是点起了烟袋,先蹲在家门前休息了一会儿,而后也开始动手帮忙整理东西,特别把自家祖传的一个大陶罐子找地方安置。“这个东西俺家已经传了几代了,俺把它当做装油的油罐,这回临走时也没有舍得丢掉啊,又带来了。”
“刚才听说呢,黄河距离这里有两公里,等这边安顿住了,我一定要去看看黄河水。”临别时,老人向记者说了他的打算。